第四反应--头部的反应。讲到头部与静坐过程的反应,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较为复杂。从中国传统的医学观念来讲,“头为诸阳之首”,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。
在丹道家的观念来说,它包括了后脑的“玉枕”关,与头顶的“泥坦”官,都是很重要的部分,从现代医学的观念来说,它与小脑神经、大脑神经,以及“间脑”与“脑下垂体”等组织有关,相当复杂,而且它与五官的神经细胞,都有密切直接的关联。
因此修习静坐的人,常常到此而发生严重的问题,一般世俗所谓的“走火火魔”,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了问题。现在为了讲解的方便,把它就部位作三个步骤的分解,(一)后脑(玉枕)(二)前脑(三)间脑。
后脑的反应:在修习静坐的过程中,除非既空守寂,或静默沉思之辈,只把心理意识的比较宁静的状况当作静坐的功效。那就无从做进一步的探讨。否则,静坐的工夫愈久,必然会引起生理的反应,等到生理气机的反应经过肾脏、腰、背
以后,它就自然而然的会上升到后脑阶段。当这无形无质的气机到达后脑(玉枕)的时候,最为普通的反应,便是感觉神志不太清明,有点昏昏沉沉,进入似睡非睡的状态。在佛家修习“止观”或“禅定”的立场便叫这种现象作“昏沉”。
是修道的障碍之一。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场来说,也有误认这是“浑沌”或“坐忘”的境界(其实是相似“浑沌”与“坐忘”的情况,并非真实。)因为道家是依身起修,首先侧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门,所以认为这种现象是“养生”的妙境,
这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观念。佛家是从心性入手,一下子便想抛开“身见”而直接进入性灵的领域,所以凡是“昏沉”或“散乱”妨碍了性灵清明自在的现象,统统须要扬弃。因此便认为它是障道的因缘。如果认清了原理和原则,佛道两家
对静坐过程的异同,都不是“是非”的重点,只是所取的入手方法,各有不同的初步目的而已。其实无论佛道两家如何的不同,一个人,总离不开身心的相互关系和身心的相互影响。即使不注重身体,但当你进入静定的境界,仍然还离
不开此身的作用,还须仰仗此身,然后才能打破这个躯壳樊笼的束缚。因此宋元以后的道家对于依身起修的理论便有“借假修真”的说法了。
当气机进升到后脑而呈现浑然昏昧的状态时,如果是体力不足或身心疲惫的人,他就会垂垂欲睡,甚至,连带体力也不能支持静坐的姿势了。
这种情形,应该是脑部的“氧气”不足,等于人在疲劳欲睡时,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样的情形。倘使不是体力不足,因为气机上升到后脑的关系。当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,最容易引起的现象,首先便是眼前昏昧,一片无明,渐渐的会进
入似梦非梦的光景,犹如昏黄隐约的状态。这便是由后脑神经影响到眼神经的反应关系。许多人在这种状态中,便会像梦中见物一样,在昏昏迷迷中,看见许多事情和影像,可喜可爱的,可怖可悲的,种种情形因人而异。它配合了下意识(佛家唯识学中所说的独影意识)的作用,便会引起许多心理,和清醒以后思想观念的种种
变化,一般人所谓“入魔”,或者真的有了问题,都是出在这个阶段。其中变化情况,非常复杂,它和一个人平常的智慧、思想、个性、心理、生理等,都有相互因果的密切关系。如果没有真正的明师指导,或者缺乏自信、缺乏健全的理智与正确的思想,实在很容易走入岔路。
倘使了解了这些道理当时便不理会这些现象,因为过了黑暗的夜里,一定就会破晓。那么,只要经过这一阶段,便会稍觉清醒。或者眼前呈
现点点的星火之光。或如萤火,或如钩链。或者有各种不同的光色。它都与自己内部生理的健康有关,所以才会出现在“内视”的境界里面。(至于何以会有这些光景现象的出现,其中原理实在不太简单,以后再说。)可是一般静坐的人,大都到此便自然而然地会想下坐,或者腿麻身僵而无法支持了。
如果是身体内部并不真实健康,或者头脑与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潜在,或者如中医所讲“上焦”有火(发火)。或胃部消化不良,以及其他肠胃病与各种轻重病症的关系,也可能因此而呈现眼角膜发红,或耳鸣、
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现象。如果是牙齿有病的,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齿动摇等状况出现。如果是有感冒潜伏在内,或者其他原因,也可能会在淋巴腺相似发炎,或者头脑神经疼痛,或前后脑神经疼痛等症状发生。但千万要记住这
不是因为静坐而带给你不祥的毛病,实在是因为早已有病根在内,经过静坐而促使它的发现。换言之,这是因为静坐的关系,促使自己内在的体能发生自我治疗的功效,如果持之有恒,再配合医药的治疗,必然可使自己恢复绝对的健康,因此,自古学道的人,经常都必须对医理有所心得。
静坐与后脑的反应
在静坐的过程中,当气机达到后脑的时候,也可以说是一大进步的阶段,虽然值得欣喜,但也是很麻烦而复杂的阶段,极须小心与理智的审择,需要真能了解习静和修炼的“助伴”方法,例如:需要懂得医学上的气脉
、针灸、药物以及其他许多“助伴”的功夫和知识等。所谓值得欣喜的,是说过了这一关便可打通中枢神经与大脑神经部分的气脉,而渐入佳境了。所谓麻烦而复杂的,是针对一般体能衰颓、或脑神经已有病态而尚未发觉,或者是先天性即带有精神病态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,每每到此一关,便发生许多歧路,
甚至,中年以上的人来说,也很可能发生类似高血压的难受感觉。其实,绝不会有高血压的可能,只是感觉上难受而已。如果到此自作聪明,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-一脑部,便会导致红光满面,而发生高血压的征兆了。
一般世俗的观念,往往认为红光满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,那真是大有问题的事,切切不可错认。
其次,当气机到达后脑时,耳根很可能就会听到内在奇异的声音,以及耳塞、耳鸣等的感觉。这种现象,都由于气机到达后脑时,脑神经部分的气脉将通未通,因此受到气机的震荡而发生的脑波作用,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够清明,便会引发潜意识深处种种的幻觉。例如:有深厚宗教信仰(无论任何宗教)的人,他便会幻觉
为神异的声音,千奇百怪,难以缕述,但总不外与见闻、知觉、经验有关的事,彼此互相穿凿附会而已。甚至,有时候证之于小事,好像也颇
灵验,因之便认为是他力(仙佛或主宰、先知等)的灵感声音,或误以为是神通中的耳通。其实,这就是证明心力的本身,它的确具有灵验的感应功能,而这些反应只不过是一种小小证验的现象,并非是真正的“耳通”,而且对大事也绝不灵验,如果妄信为真,必成魔境。若能不随境转,或者时常咽津纳气,放松头脑的感觉(
这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),放心引气下降,便可安然过此一关,而转入前脑。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内功、密宗的体功,以及瑜伽术的调整方法,再借助医药的辅佐,那就更好了。
但到此必须注意,有许多学习静坐的人,在静坐的过程中,气机发生了变化时,心念的注意力往往会被感觉的境界牵制,尤其到达脑部的时候,对感觉的注意力更为强烈,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紧、横隔膜上缩,甚至,连带而有胃口不
开,食欲不振、大便不畅,或大便秘结等暂时的现象。如果偶然用些消炎剂或通便药等,也有帮助,但无论是中药成西药,最好要有医学的知识和经验,例如:中国医药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,心脏与小肠、膀胱等又互为表里。有时为了调治便秘,运用气功而舒畅肺气,就能不药而通。心脏紧张过分,有时会引发膀胱的变
化,与小便的异常,例如:惊恐过度,不知不觉便会遗尿,或小便频繁,俗说吓得屁滚尿流,便是表明心理足以影响生理最明显的事实。学习静坐的人,倘使没有真正实验到家的过来人的指导,应该多多参照医理,大致也可以帮助你不会出太大的毛病。
前脑的反应
在静坐的过程中,当气机到达前脑时,当然已在通过后脑之后的阶段。此时反应的现象不如在后脑时复杂。它的反应,最有可能而极普通的现象,便是前额左右两边太阳穴的气胀,两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觉。如果体
力气机较为充沛的人,便感觉后眉心和鼻根(山根)之处,有鼓胀或轻微刺激的感受。但杂念纷飞的情形,到此便自然减少而微弱,虽然神思与心境,并不清明,而带有轻度昏
沉的感觉,但较过去发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已经迥然有别。唯一不好的象征,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,而使眼膜有红丝如发炎的现象。并且到此往往眼观光景,或如一团太阳之光,或如月亮之光,或如点点萤火之光,有时闪烁不定,有时固定不变,不论闭眼或开眼都如在目前。甚至,在这些光影中,可以看见人
物并预知未来的事,因此,有人便认为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。有许多人因先入为主的观念,深入佛学道术的所知障,如执着圆陀陀、光烁烁等形容术语,就当为真实,而认为这种光明,就是自己性光的显现。禅宗呵斥为光影门头,道家认为是幻境,就是对此等初期的现象而言。其实,这是因为气机在脑神经里闪烁不定,所以由
心念之力与脑波的震动互相排荡磨擦,而发出的暂时变化现象,并非真实。至于光色的不定,那是由于腑脏之间潜在有未发病症的象征,例如:肾脏(包括生殖神经等部分)衰弱有病,往往便反映出黑点的黑光;肝脏衰病,光的反
映则是青色;心脏衰病,反映则呈红色;肺部衰病,反映白色;脾胃衰病,反映是黄色;胆衰病,反映是绿色;如果配合神秘的测验,凡是黑色光景者,主灾晦,青色主忧悲;红色主横逆;绿色主魔障;黄、白最为平安而吉祥。不过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定法,须知“一切唯心”
与“心能转物”的道理,“但得正身心,魔境可转圣”,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间,深自反省检点心里的思想和行为,力加忏悔,才是正理。如果眼球充血不散,必须配合医药,自然有利而无害。
其次,停留在前脑的气机有时因不知道当的调整和导引,便顺势而冲向鼻端,引发鼻窦神经潜在的病症,就会经常流青鼻水,变成鼻窦炎的现象。有一派的道家,认为这种现象,便是精气走漏的毛病,必须要紧搐鼻子,使其元气不漏,才不会丧失至宝,其实,这种现象,是不是精气走漏,姑且不加辩论,到此紧搐鼻子,倒不
失为对治的良法。不过,如何紧搐,那是一大问题。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,必须经过医学的证验,确认这种鼻水并不带有浓计或其他病菌,则只要净出鼻水,然后倒吸再流的液体回去,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药而愈,另入佳境了。否则,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难以痊愈,因此而引发其他的病症。过去我亲眼看见许多出家
的和尚或道士,以及修道学怫的人,作功夫到此都犯有此病而不知其所以然的,于是便学唐末高僧懒残与寒山子的”寒涕垂膺”来自作解嘲,真是“其鼻可同也,其愚不可及也”。笔者过去也曾经在此过程而受三年之患,终因“天启其牖”才自知其调理而转入胜境。思之,不禁为后之来者一叹!如过此一关,便有内闻檀香气味,和各种香气的反应。那都是发自内脏正常的体香,并非完全是外来神秘的气息。
间脑的反应
如果气机的冲力,过了前脑顺向鼻根(山根)下流的一关,能够随顺心力的导引而倒吸下降,它便如[O│O]形的回旋转到大脑与小脑
的中间(间脑),而上冲到头顶部分。(道家称此为泥洹宫,密宗与瑜伽术称为顶轮与上空的梵穴轮。)然后神思大定,身形端直,一般注重道家修炼丹法或内功者,便认为是督脉完全打通的现象。其实,并不尽然,切勿错认:这只是气机循督脉的变化,初步打开中枢神经,进而刺
激间脑的作用,促使内分泌(荷尔蒙)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征而已。但往往有些人,到此而发生头顶刺痛等暂时的现象,或者会有头顶胀满,犹如有物压顶,或铁箍箍顶的紧箍现象。这都因为脑神经的气脉没有完全打通,或者因为被感觉过度牵引所造成。如果能够放空注意力,犹如舍去头脑而听任其自然,渐渐就会感觉头顶中心发
生一股清凉如水、异常舒适而下沁心脾的感觉。这种现象,在佛家修习禅定和修习止观法门来讲,即是轻安的前奏现象。因此,可使烦恼妄想
减弱而进入初步的定境。如果因此而有甘甜清凉的津液(由脑下垂体所发射的内分泌)下降,在道家的修炼方法而言,便认为是“醍醐灌顶”、“甘露洒须弥”、或者形容它为“玉液琼浆”等等,而认为这是返老还童的长生药酒,虽然言之过于神秘,但对于人体的确是有祛病延年的功效。甚至,可使胃口大开,多食与饱食可以
随时消化净尽,并且完全吸收食物的营养;同时也可以不食而不感觉过分饥饿,或服气而耐俄。到此阶段,容光焕发,精神饱满则只是附带的必然现象而已。
此外,在气机真正通过头脑部分(包括前后脑)的阶段,在头脑的内部,必定会有轻微的壁劈拍拍之声,这是气机将通未通之间,脑神经所引起的内在反应,这种声音也等于一个人用双手抱住两耳,可以听到自己心脏与血液流通的声响一样,不足为奇。这是脑波震动的声音,现在西方(美国等地)神秘学
的研究,叫做阿尔发脑波(α-WAVE)便是这种声音的作用。不过有时候,因为执著注意力或上焦有潜在病症时,往往会使头脑发生轻微的振动,好像得了头风病一样的现象。如果不懂得对治的方法,不能放松感觉的注
意力,便很讨厌地成为惯性的病态。倘使知道清心宁静、凝神专一的心地法门,便自然而然会进入如上所说“轻安”的定境了。如
果生来乘赋特别聪明的人,虽然没有学习静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时候,也自然会有如此现象。但是从医学的立场来讲,这也可以叫它是神经过敏的一种现象,如无其他因素加以刺激,它并非病症,这点必须要在此附带说明的。
静坐的过程中生理上所起气机的感受,如果
已经达到如前所说:确已有过腰部(尾闾)、肩背(夹脊)、后脑(玉枕)、头顶(泥洹)、眉间(印堂)等逐步的反应,从一般观念来说,便认为是已经打通督脉(脊髓神经-一中枢神经系统)的现象。其实,这只是初步的
生理反应而已,并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脉。督脉真正打通,有种种征候,也有种种诚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征,并且随时与任脉(自律神经)有互相呼应的作用。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应感觉,还是微不足道的事。
当气机经过这些逐步反应以后,它还盘旋在
脑部的时候,最大的关键,就是头脑部分,经常有胀痛难受的感觉,或有沉重昏睡的情况。甚至影响眼神经、耳膜、牙龈、鼻腔等处,发生类似病痛的现象。或者有头重足轻、脾气急躁,容易光火,以及精神亢奋,大便秘结,不易入
睡的反应,即便睡眠时也是夜梦不宁。这样说来,静坐和通过督脉的情形,比起一般不学静坐的人,反有更多不良后果,那又何必学习静坐呢?这可不必为此骇怕,以上所说的,只是笼统的经验谈,是凭亲自经历过的求证经验,
和许多习静者所发生“个案”实例的总论,只是说当此过程中,全有这些现象发生的可能。有关这些现象的发生,还须视个人的年龄、性别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而有差别,并非个个必然如此。而且因静坐的反应所发生类似病痛的感觉,并非真如生病的痛苦,也只是说有“类似性”和“可能”如此而已。
总之静坐到了气机上行达到脑部的时候,至少已经有了一段效果,极需要“沉心守静”,等待气机下降到喉管(道家叫作十二重楼)、胸部(膻中)、胃脘(中宫)、小腹(丹田),经过肾脏部分而到达生殖器官的顶巅。这一路下来,便是道家和“内经”医理学所谓的“任脉”线路。
如何打通任脉
那么,气通“任脉’”,是否一定会循上面所讲的程序而逐步下降的呢?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,值得特别注息。一般学习“静坐”和“修道”的人,阅读有些习静和丹经等书籍,往往“依文解义”,并无真实的体验,或者是受先入为主的主观错觉造成的见解,认为打通“任脉”,一定是衔接上述打通“督脉”之后,必
须如此如彼的用意“导引”,而进入“任脉”。如果是以意识作“导引”的工夫而言,有此想像,也不为过。倘使以“静坐”作为修道入门的观点来说,这是粗浅的作为,不足为贵。现在为了说明气通“任脉”的情况,姑且用分解叙述的方法来讲,以便学者自己神而明之、融会贯通地自去领会。
任脉的重心在于中宫:道书及中国医学所谓的“中宫”,只是一个抽象的名称。它主要的器官,就是胃脘,也可以说便是“胃”部。接过去阴阳八卦的抽象理念来说,它甚是五行(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)的“土府”。金、元时代的中医,对健康重点的看法,约有两派:(一)以专治中宫的胃气为主。〔二)以专滋
养肾脏“坎水”为主。这种属于中医医理学理论上的观念,在此暂且不论。而他们原始的观念,都从阴阳八卦等抽象理念的逻辑推衍而来,所谓“四象五行皆藉土、九宫八卦不离壬。”便是这些理论的依据。但依事论事、脾胃对
于一个人的健康长寿和养生修道,实在是太重要了。不论任何大小病症的发生,第一项严重的警告,就是胃的食欲先发生问题。例如伤风感冒了的人,胃口一定不好,肠胃一定有问题。换言之,肠胃消化良好的人,即使有些伤风感冒,也满不在乎。胃口上通食道管,就是道家所谓的“十二重楼”,下通大肠,以及连带影响肾脏、性腺等作用。
静坐到达肠胃有气机在滚动,乃至气机鸣荡,内在有如气泡声音等感觉的时候,这便是初步的第一征候。经过这一征候以后,往往有食欲亢进,或者感觉气满而不思饮食的现象,如果有了食欲亢进的情形,必须要节
制饮食,不可贪图口腹之欲而过分吃饱。但在此时必须注重好的营养,足使真能吸收融化。倘使有气机胀满不思饮食的情形,应当酌量减停饮食。以待有食欲的需要时,再慢慢的少吃多餐,以资补益。
其次,在“中宫”胃部有了如上所说初步的第一征候发生时,也很可能在同一时期,便有打呃、嗳气、放屁等现象。有些学道人,看丹经道书,或听过师傅口诀,认为放屁是走漏“元气”的事;拚命紧撮谷道,忍屁不放,弄
得浊气薰蒸内脏,至于面黄肌瘦,或者引起便秘,内外痔疮,乃至其他的内脏病症,不一而足。其实,真正的元气不可泄漏之说,并非是指在此过程中的屁气,那是别有道理,容以后再说。总之,当此过程,嗳气、放屁,大可任其自由一番,以便肠胃真正清理净尽,而有两种现象,特别值得注意:
(一)打长呃、嗳长气,好像有严重胃病人的情形。
(二)大便频频,有的严重到犹如泻痢的情形,乃至连续十天半月不等。
有关打长呃和嗳长气的认识:这是胃气上行(亦即同于瑜伽炼气术所谓的上行气发动),将要冲通食道管的象征。等到食道管的气机真
正冲开以后,头脑清新,胸怀舒畅。而且由头顶降到“唾腺”所流出甜蜜清凉的津液,滑滑而自来、源源充满口腔。这便是丹道书籍上所说的长生之酒、甘露自洒的征候,也有用“玉液琼浆”的神妙名词作譬喻。过去在康藏一带修习密宗教法,对于有了如此打长呃、嗳长气的人,便会生起恭敬礼拜之心,认为是气脉已有相当成就的非凡之人了。
有关大便频数类似泻痢的认识:一个普通的人,如果有了大便频频,甚至有泻痢屙水等情形,当然是有严重的肠胃病,或者是急性肠炎等病症的现象。但无论属于哪种病征,毫无疑义的,它给予人的感受是痛苦的。倘便
是因“静坐”发动气机的原因,虽然有大泻或屙水等现象,但并无痛苦的感受,而且头脑、内脏反有一种清新舒服的感觉。虽有轻微的软弱之感,但无大碍,等泻到最后,屙出一些稍带紫黑色的粘液,便是肠胃的积滞,真正清除净尽,自然而然就会停止泻泄了。如果是专门从事养
生修道的人,经过这一阶段以后,心境的静定境界,和生理上的感受,一定会进入另一新的状况。但对饮食起居,必须适时适量,特别知道谨慎,不可贪图口福而过饱或乱吃东西,总以恬淡为宜。尤其对于男女之间的性行为,应该特别守戒。如有家室之人,难于免俗的,至少要作到“寡欲”为上策,倘使违反了上述男
女饮食的告戒;又须经过“静坐”工夫--时间的累积,而再度发生泻泄等现象。一般“静坐”修道的人,“屡成屡败”的经过,这也是其中重要关键之一。至于纵欲无当者流,更不在话下了。
中宫胃气的发动和食道管:人尽皆知我们的生理,自喉头部分开始,便分为食道(后)、气管(前)两支。如果气管系统有了疾病,或者碰到伤风感冒等情形,便有咳嗽呛气等现象发生。而咳嗽的情形,又有干咳和痰咳等差别。干咳,大多由于支气管炎所发生。可是有些痰咳,便和食道管连带胃部的病症有关。但在“
静坐”修道者来说,当“中宫”气机发动,有了打长呃、嗳长气的现象之后,便会感觉胸膈之间严如有物堵塞、欲吐之为快而又不能畅所欲吐。等到上行气充满、忽然咳嗽带有混浊灰暗色的浓痰,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征候。道家者流,对这个部分的名称,叫作“十二重楼”。密宗者流,对于这个部分的名称,
使叫作“受用轮”(喉轮)的脉结。事实上,都是指由喉头开始,连带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带的系统。密宗的修法者,认为打通了“喉轮”气脉,便可没有妄念烦恼。其实,这也是笼统的说法。真正打通了“喉轮”部分的气
脉以后,可以做到减少无明的烦恼;换言之,就不像普通一般人们因胸怀烦恼而产生情绪烦躁的情形,并非完全可以到达不起妄念,但至少有可使无明妄念减轻的作用。因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,那还得靠心理上的定静工夫,不是全凭生理的作用即可一蹴而就。
那么食道管对于心理和生理的健康,会有如此的重要吗?诚然是非常重要的事。因为一般人的食道管,是经常输送饮食的主要孔道,虽然饮食经过这条孔道就送到胃里接受消化,但是有些饮食的渣滓,仍然还会停滞在食道管的
壁道上,日久年深而不加清理,便如输送油管或输送水管一样会起锈硬的障碍作用,所以食道管癌等病症,也因此而引发。例如用玻璃杯冲泡一杯牛乳,无论如何,玻璃杯壁上,一定会留下一些牛乳微细的成分。至于其他的食物渣滓,就更容易留下痕迹,虽然生理的本能,有自动清除的功用,但一时也难完全消失净尽
。修炼健身瑜伽术的人们,经常要吞用一条长纱带来洗刷胃部和食道管,也便是为此之故。如果能够由“中宫”胃气的上行而打通了食道管,则对健身瑜伽术的修炼方法,反觉甚为粗鄙。
有关道家上下“雀桥”之说和舌抵上颚:待胃气上行,打通食道管以后,则胸间“膻中”部位,自然有豁然开朗之感。甚至,守静之极的人,还可感受-一听到心脏部分,似乎有劈拍开裂的声音,犹如佛家所形容的有“意解心开”的感觉。此时严如有物下沉,气入小腹,舌尖上翘的自然反应发生。无论佛、道、密宗
、瑜伽术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,都以舌抵上颚为基本坐式的内容之一。从一般的观念来说,舌抵上颚是为衔接上颚门牙两齿缝之间的唾液;吸收“脑下垂体”所放射新生的津液(内分泌之一),以便“咽津纳气”,用作“返老还童”的修炼工夫。所以一般初学打坐的人,只要依照舌抵上颚的姿势去作,便自然而然有
津液满口,需要啯啯吞咽的现象。甚之,津液有时还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,尝所未有。但到了胃气上行,通过食道管的时候,喉结骨自然内收下压,舌尖便自然上翘,进而可以直立接触到小舌头部分,内卷而封住喉头,使
呼吸之气,自然由轻微无声而达到接近停止的状态。这种情形,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驾起“上雀桥”而登天梯的现象。在瑜伽术的静
坐法而言,这是真正自动作“瓶气”的工夫,停止呼吸的作用。于是,后脑神经震动所生的“”鸣声和震动的异声,所谓“脑后鹫鸣”、“眼现金光”的现象,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,心境宁静无妄的境界,也愈来愈加清明。
虽然如此,但自“中宫”胃部所起的下行气,是否真已进入下丹田(小腹内在的中心点),还是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。如果在童身(指性知识和情窦未开的名词)修道者,这个问题又当别论。倘使从一般已经有过性行为或
变相性行为经验(如**、梦遗等)的人来讲,真正气归丹田气海,并不如此简单。因为当下行气将通丹田气海的时候,小脸和耻骨以上的神经,都自然而然会有刺痛的感受。等到这种刺
痛感觉完全过去,气机直达“海底”烂明)摄护腺部分而贯到生殖器(女性仅到**部位)时,只须稍加注意,便会自然收缩回转。摄
护腺乃至会阴部分,都会自然生起紧缩的情形,丹田(小腹)充满,发生内呼吸(指小腹内在的轻微呼吸的现象),这便是道家丹经所说的“下雀桥”的作用。再进而到达口鼻呼吸与内呼吸完全静止,生殖器收缩和****的收紧,就如婴儿来未孩的状态,这便是一般道家丹经所说的“马阴藏相”的初步现象
。到此,饱食多吃和服气不食,都无所谓,便可真正实证到“静定”的初步工夫。但是差距真正打通“任”“督”二脉;和修道入定,超越人天的境界,仍然还有一段并不短暂的距离。
上文讲到在静坐过程中气机发动之后,任督二脉有了反应的种种情形,并非就算是任督脉的真实打通。可是一般人便把这些反
应作用,认为是任督脉打通的现象,真有“迷头认影”,自落痴狂的见病之嫌。不过只对健康长寿来说,如果运用恰当,却也不无小补。倘使真要诚心学道,那便要审慎明辨,不可认妄为真了。
前面讲到有关(中官)胃气发动上述食道管时,便有嗳气打呃的情形,曾经引起一些作静坐工夫的好奇朋友,纷纷来函询问每个人自己打呃嗳气的现象,是否便是这种景象?实难以骤答。总之,无论因静坐作工夫所引起
的嗳气打呃,或因胃部有病症所发生的打呃嗳气,统统都是肠胃有废气(Gas)的关系,那是毫无疑问的事。调整中和肠胃有废气的方法
,无论中医与西医都有药物,不妨求医诊断,加以药物的帮助,对于修习静坐,绝对有益而无害。尤其修炼道家的人,非常注重外金丹(药物)的作用,以辅助修道的进度,此所以学道者不能不通医理之原因也。
不食人间烟火与中气的作用
倘使真从本身“中宫”的胃气发动,上通食道管“十二重楼”,舌头自然而然上扣上雀桥(小舌与两鼻内初通气之处)直接脑下垂体散布的内分泌(头顶下降的津液),随时咽食清凉甘芳的液体,就可渐渐至于不需双鼻呼吸通气,自然而然做到了停止粗呼吸的往来。这是瑜伽术中强制修炼壶式“瓶气”,和
道家强自闭气所希求的难得境界。到了这种程度,对于饱暖饥寒和外界的寒温暑湿,便能产生较强的抗力。甚至,可以做到不思饮食。自然减少睡眠的功力。但必须亲近真正过来人的明师指导,适当地减除饮食,乃至暂时不食
,方可渐渐深入初步的一种定静境界,而非平常的感受所能领略得到的滋味。可是到了一个阶段以后,仍然需要好的饮食滋养,才能更加充实内力而打通性腺部分(进入阳[足乔]、阴[足乔])(畅通四肢阳维、阴维)、而达美
不可言的景况了。至于哪样程度才可暂停饮食?哪样情况需要重新补充饮食?那就要看修习人的实际进度而定,不能纸上谈兵似的妄加预言了。这种情形,过去在道家丹诀上,称之谓“火候”,等于煮饭烧菜的火功一样,需要当时的心领神会,不是完全呆板接受而不变的。
大腹便便不足道
但是当任脉通畅的象征稍有“火候”,也就是内呼吸(小腹丹田部分的呼吸)有了作用时,大多数都会随着这种作用,自然气沉丹田,变成“揠苗助长”的现象。因此造成小腹充实,外形突出犹如一个圆鼓状,
而俨然以此沾沾自喜,自认已经达到“丹田有宝休寻道,对境无心莫问禅。”的境地。其实,这是非常糟糕的现象,如果一味妄加注守丹田,就会引起肾脏、性腺、大小肠部分种种的反效果,更不容易打通带脉(围腰圈身
一带)的气机。此时必须注意稍微用意收缩小腹(耻骨以上到肚脐部分),迫使气机自然打通带脉范围。但又不可过分用意,造成感觉上太过着相的流弊。如此久而久之,气机由会阴(海底)部分,发动循左右两大腿的大
脉管而逐步逐节下行,一直到达两脚足心为止。渐渐消除盘腿而坐的酸、痛、胀、麻、痒等感受,由此再进而达到两腿和足趾。以及胯、膝、足踝骨,和每一节神经、每一细胞,都发生暧、软、轻、乐的快感。甚至,不但不
想下座,反而喜爱盘腿久坐,贪囹其乐而入于轻安舒适的妙境。由此境界再加沉静止定久了,气机再循督脉的腺路,上冲腰、背,畅通左右两肩胛的神经丛而达于两手指尖和手心。全身软化,融融陶陶,而有“柔若无骨”的感受。
然后气机的感受,再循小脑(玉枕、泥但)上行而到达前脑部分,随着细如无有的极微呼吸,沉沉下降,充满全身而畅通四肢,平常所有身体存在的感受,此时几乎毫无感受,恰如老子所说的:“专气致柔,能婴儿乎!”到此地步,
才可勉强说是任督二脉初步暂通的象征。从修习静坐而希求健康长寿的目标。或进而追求修道的效果来说,打通两腿神经下行气的重要,比起打通任督二脉的重要;只有过之而无不及。倘使工夫没有到达腿部发生妙乐、暧、软、轻灵的境象,便自认为已通任督二脉,那便是自欺之谈,误入不浅。
人身和人参的两足之重要
天地间的万物,大体归纳来说,不外动、植、矿物三大类。矿物属于“地大”的固体性。姑且不论。凡是植物生命的泉源,都从它深入大地的根柢而来,尤其如人参等的根足,其形状更与人形相似,可以引用做为此类的发明。
人是动物中至精最灵的生命,人与植物以及旁生横走的动物都不相同,人的根源在于头顶,头顶以上的虚空,就好比是植物的大地。而人的两腿双足,等于是植物枝叶的巅末。修习静坐作工夫,如果气机没有到达两腿双足
而畅通四肢的神经未稍,等于一株枝叶枯落的枯木,虽然干身尚未朽腐、那也只是“不亡以待尽”而已,毕竟未能恢复生机。如果两腿双足的气脉轮转通畅以后,腰杆自然挺直,臀部肌肉收放有力,走起路来,脚踏实地犹
如凌虚步空,甚至足底踏触的大地,犹如软褥重茵,像似海绵一样的感受。假如又兼习武术练功夫的人,到此自觉身轻如叶,整个四
体只有一具微细轻灵骨架存在的感觉,只须用一只脚的大拇趾,即可立地如钉,自然挺立不倦。相反的,如是因有病而体力衰弱的人,“近死之心,莫使复阳也。”同样的也会产生如上述这些感受,不可错从重心,自以为是,那就笑话大了。
前面讲过打通“任脉”的一些粗浅反应和景象,并非就是通“任脉”的全部微细说明。实际上,“任脉”的难以打通,比打通“督脉”尤甚。一般修习静坐的效果,大体上都从“督脉”反应比较显著的现象而说,对于“任脉”真正打通的作用,都是“语焉不详”,甚至,大多有茫然之感。其实,道家与中国医理学上所
谓的“任脉”,包括现代医学自律(自主)神经的系统,以及内分泌(ENDOCRINE)系统与腑脏的所有机能。如果从打通“督脉”--脊髓神经、脑中枢神经部分的效验,进而畅通“任脉”,那么,体内所有的五脏六腑,自然
而然就有良好的变化反应,促使生理的新陈代谢转向健康旺盛。道家相传的术语所谓“一脉通时百脉通”,应该是指打通“任脉”而言才对。有关“任脉”通畅的种种情景,一时难以尽述。现在暂就其他有关气脉的要点,先行述说,或者可以连带反复说明其内容。
气脉的异同之争
静坐与生理的反应;依照中国道家修炼神仙丹道的方术,以及中国医理学鼻祖的著作--“内经”的原理,有关“任”“督”二脉与“奇经八脉”的神奇古怪、迷离惝恍的传说,大体上,已如上文陆续剥去神秘的外
衣,逐步的讲解。当然啰!打通气脉的过程与所生反应的各种现象,因有男女老幼和身体强弱壮病的不同而各有差别。即使一般的感受完全相同,而智能理解的各别,与所发生枝节上的感觉和体验,也会造成许许多
多的不同。我们过去所讲的,只是原理原则的大要,并无多大的出入。
但除了道家修炼方术上的“任”“督”脉等的说法以外,另与道家有类同关系的西藏“密宗”和印度“瑜伽术”等,对于气脉也有同等的重视。可是“密宗”和“瑜伽术”的气脉,却注重“三脉四轮”或“三脉七轮”,与道家的注重“奇经八脉”,几乎完全不同。因此修习“道家”与“密宗”或“瑜伽
术”的人,不但在方法和理论上互有扦格之处,同时也因此形成门户不同的异见,互相排斥。此所以被一般人视为“江湖”方术,难以入于正统学术之林,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其实,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,是由于所学的不博,或者好学而不深思体究,因此没有融会贯通,视同冰炭。殊不知无论学“道”、“学“密”、学“瑜伽”,乃至要作道、密、瑜伽的工夫,要达到他们所标榜的境界;除了以
身心作工具,由这个身心来实验方术的效果以外,更无别的依据了。既然同是运用人我的这个身心,难道因为方法的不同,就可以使得五脏六腑、神经、骨骼等改易位置,另外换成一副不同的形态吗?既然不能,除了在观念
与感觉上,受先入为主的理论影响,产生不同的幻觉以外,还有别的具体事实,足以证明其中的确是有异同吗?如果勉强说是的,那也只是感觉上所注意的重点不同,绝非另有一副不同的身心。
道家与密宗有关气脉的不同图案
中国道家的气脉之说一,由书有明文的庄子“养生主”篇中提出“缘督以为经”与“中于经首之会”的概念开始,就一向被认为“任”“督”二脉为修炼静坐的要点所在。其实,除了以“任”“督”二脉为主脉而外,
最要紧的,还是以“奇经八脉”为全部气脉的中心体系。但自上古印度的传统演变而来的西藏“密宗”,它修炼气脉的方法,几乎完全与中国“道家”不同。它是以人体内部的“三脉七轮”为主。所谓“三脉”,便是左右中的三脉;“七轮”,便是由梵穴到会阴(海底)的七个主要部位(如图)。
从“道家”先入为主的修学者,往往对“密宗”之说弃而不顾;驾信“密宗”的修学者,每每视道家为旁门。殊不知“密宗”与瑜伽术的气脉之说,是包括上行气、下行气、中行气、左行气、右行气等五行气和五方佛的作用。
魏、晋以前的道家修炼丹道之说,也最注重五行与五色气的重要;所谓前“朱雀”、后“玄武”、左“青龙”、右“白虎”等说法,在人体而言,也便是包括了五行气的暗示。宋、元以后的道家,虽然只以“任”“督”等“奇
经八脉”作为方术理论的依据,但对左(青龙)右(白虎)二脉的重视与效用,仍有同等的重视。倘若有人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地汇通了各家的所长,便可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,真正打通“任”“督”二脉以后,自然
而然就会发现左右二脉和中脉的重要了。如果没有真正打通左右二脉和中脉。要想进入真正的“禅定”,也就是道家所谓“凝神聚气”和“炼气化神”而进入“天中天”的境界,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妄想。换言之,真正打通“任脉”以后,如“密宗”与“瑜伽术”所谓的左右二脉,也便自然畅通回旋而无障碍了
,静坐的工夫,必须到此境界,那么才可由技而“进乎道矣”。同时距离打通中脉的远景,才有希望。
现在让我们看看中国道家中奇经八脉的分布路线。根据黄帝内经,难经的记述,综合整理如下:
(一)督脉:督脉分布路线共有四条:(1)起于会阴部,循脊柱向上分布,至颈后风府穴处,入脑,上行至脑巅顶,沿头额下行,达鼻柱。(2)起于少腹胞中,下抵阴器、会阴部、经尾闾骨端,斜绕臀部,
入肾脏。(3)起于目内眦处,上额、头顶部、入络于脑,又分别下颈项,沿脊柱两旁下行至腰中。(4)从少腹直上,过肚脐,上连贯心脏、进入喉部、上达面颊、绕唇、抵目下中央部位(分布见图)。
(二)任脉:任脉分布路线共有二条:(1)起于少腹部脐下四寸的中极穴,沿腹、胸部正中线直上达咽喉,再上行颊部,经面部入眼部。(2)由胞中贯脊,上行于背部(分布见图)。
(三)冲脉:冲脉分布路线有五条:(1)从少腹内部浅出于耻骨外二寸的气冲穴,与足少经肾经并合上行(任脉外一寸),抵胸中后弥漫散布。(2)冲脉自胸中分散后,又向上行到鼻。(3)脉气由腹部输注于肾下,浅出气冲,沿大腿内侧进入腘窝中,经胫骨内缘,到内踝后面;达足底。(4)从
胫骨内缘斜下行,到足跗上,分布于足大趾(5)由少腹的胞中;向内贯脊,循行于背部(分布见图)。
(四)带脉:带脉起于十四椎,当季胁部下面,环行横绕腰腹,约相当于系腰带的一圈(分布见图)。
(五)阳[足乔]脉:阳[足乔]脉起于足外踝下的申脉穴,沿外踝后向上,经股外侧,分布于胁肘,循行于肩膊外侧,沿颈,上抵口吻旁,达目内眦,入发际,循耳后,到达风池穴,由脑后两筋间的风府穴入脑(分布见图)。
(六)阴[足乔]脉:阳[足乔]脉起于内踝下的照海穴,循内踝,股内侧,过阴部,循行至胸前,沿喉咙入面部,抵目内眦,再上行至脑(分布见图)。
(七)阳维脉:阳维脉起于诸阳经的交会处、即起于足外踝下的金门穴,上沿股外侧,抵腰侧部,斜上肩胛处,上颈后,分布至耳后,到头额处,再循行至耳上方,到颈后风府穴(分布见图)。
(八)阴维脉:阴维脉起于诸阴经交会处,即内踝后上五寸的筑宾穴,上沿腿、股内侧,进入少腹部,上连胸部,抵咽喉两旁,与任脉会合(原文及分布见图)。
中脉的重要争论
讲到“中脉”,又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。据我所知,对于这个问题,在“道”、“密”两家之间,都有“中脉”究竟是有形或无形的论辩,以乃“中脉”是否就是“督脉”与“任脉”的疑问。其次,还有认为
只有真正修习“密宗”者才能了解“中脉”;原始的道家、本来就不知有“中脉”的存在,所以道家的修法并非究竟等等的争论。
关于“道”、“密”两家对“中脉”认识问题的论辩,实在是一个误解。如果只根据宋、元以后的“丹经”道书来讲,他们言不及“中脉”,那是事实,倘使研究中国自古以来传统道家的方术,便不能忘记《黄帝内经
》与《黄庭经》等。《内经》早已有了“冲脉”之说,不过在《内经》上的名称,称它为“冲脉”而已;《黄庭内景经》的中黄,便是以“中宫”为主,只是没有像“密宗”与“瑜伽术”的特别强调“中脉”而已。
了解了这个观念以后,再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的丹道,并没有认为“督脉”或“任脉”就是“中脉”的道理。因此
,根本用不着非常吃力地去为它辩护了。宋、元以后的“丹经”,许许多多只是一偏之见,一得之论,一家之言,并不足以概括
正统道家的全环,这是绝对不可以误解谬认的事实。道家所谓的打通“奇经八脉”如果没有到达“冲气以为和”,乃至“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”的实际境界,那就根本全是空言,更无法了解“中脉”真通的景象了。
如果工夫到达“奇经八脉”完全打通,有了“冲气以为和”的境界时,那便有庄子所谓的:“堕肢体(没有身体四肢的感觉),黜聪明(绝对没有妄想),离形去知,同于大通,此谓坐忘。”此时“中脉”的功能发动
,首先便有引伸上下通于无际的觉受,自然而然便呈现“万里青天无片云”的晴空境界。甚至,无论白天黑夜,满天繁星呈现眼前,犹如“掌中观庵摩罗果”一般。平常所有的知觉和感觉状态,一起忘却无遗,所有人我是非等等世俗观念,完全远离消散。
但“中脉”的打通,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。严格说来,打通“中脉”,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。从此以往,前途更加微密深邃,更须仔细努力。的确非有明师指点不可。此外,在打通“中脉”
之前,当然先由左右二脉的通畅开始,但左右二脉的通畅,也并非只靠“瑜伽”的呼吸气功便可奏效。真正打通左右二脉的人,外形的证明,从头颈的圆满状态,和颈部左右两大动脉管的平满,以及颈有圆圈的象征,可以得知。否则,尽是误人误己的空谈,毫无实义。
关于静坐与“道”、“密”两家气脉的大要原则,到此暂时告一段落。此后再就静坐与修道的种种关系,逐步分解详情,另行述说。
为什么气脉会震动
静坐与气脉的关系,以文气脉的变化与生理反应的种种现象大体已如上述。但许多修河静坐的人,生理与气脉的反应,并非完全一致。既然同样都是人身,同样都是静坐,是不是因为入手的方法不同,气机的反应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呢?这月从两方面来讲:
(一)由正规的静坐与修道来讲,除了经由“任”“督”脉循规蹈矩的反应以外,实在别无他路。
(二)由体力的强弱、疾病、或年龄、性别的各种不同的因素来讲,气脉与生理的反应,也就各有差别。
至于因入手方法的不同而产生各别的反应,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关系,但并非主要的原因。例如:
(一)许多学习静坐的人,往往有身体震动的现象发生,甚至,由内部的震动而变为全身四肢的跳动,或者自然而然会做许多
不同的姿势,犹如太极拳一类的动作。在一般重视神秘观念的人看来,就认为是神奇玄妙而不可思议的事。过去有些专门学习“打
神拳”的人,便是由这种现象开始。历史上所谓“义和拳”的“神拳”,乃至有人练习翻“筋斗云”的工夫,也是从这种现象而造成误己误人的后果。
实际上,这是“神秘”吗?不是的。这种作用,一半是心理的作祟,一半是生理的关系,而且生理的关系,还是受到自我心理的暗示而来。它所发生的原因,是由于在静坐中,用心太过迫切,因此而引起神经的紧张。再由神
经的紧张,反映到潜意识的作用,便使躯体内部神经和肌肉,有了初步抖颤的反应,有了这种反应以后,潜意识自我的昭示,自然而然便进入自我催眠的状态,因此便会促使神经的震动。因为潜意识对自我起了暗示的作用,
便很容易使四肢和整个躯体,发出种种类似有规律的动作。但是一般人,有了这种现象以后,百号不得其解,或者受到震动以后的疲
劳所影响,深怕“走火火魔’而放弃了静坐或修道。有些人则认为已得“神功”,就乐此不倦,自认为有了得道的基础了。很少有人能够在这种情况中,深思反省这是由于心理意识自我暗示的关系,因此促使神经紧张所造成的效果。而且由于躯体的发生运动;反而使气初;不能进入“任”“督”脉的真正轨道,而只在肌肉和筋络之间流行畅通。
如果批学静坐之目的只东健身强心,或者希求达到如武术“内功”一类的工夫,那也可以由它发展下去。倘使志不在此,那便需要做到自我内心的安静,暗示神经肌肉的松弛,如此方可“更上一层楼”地另外进入静定的境界了。
(二)有些人因为身体已有病苦而学习静坐,如肺病、胃病、肝、肾或各种类似有神经性的病态。当他静坐的过程中,极可能感觉到体内的气机,在每一部位发生滚转的现象。大概说来,凡是肺、肾划分衰弱的人,它
所引起的反应,往往会感觉气机在身体左右两边作有规律的旋转。如果是肠胃有问题的,便会感觉在腹部旋转。倘使肝脏或心脏有问题的,很可能就会感觉胸臆之间或横隔膜部分,犹如有物堵塞,好像一个痞块
似的。假使能够打通这种痞梗的感觉,便会豁然开朗。不过更有可能会有大便溏泻,屙出粘液等的情形发生。
总之,例如“因是子静坐法”的著者蒋维乔先生。他便是因少年时期患有脏病而开始静坐,因此自把静坐过程中所得的经验,笔之
于书。于是就有气机旋转等等的现象。此书大可提供学习静坐者的参考,但绝不能奉为金科玉律,视如圭臬而一成不变。
打通气脉为什么
除此以外,依循正规静坐的法则,倘若气机通过“任”“督”二脉,则会发生犹如道家所谓的“大周天”与“小周天”的种种景况,而且都有正规而准确的反应。乃至犹如密宗所谓的三脉四轮都打通以后,又应该
怎样,才是合于修遣的规范呢?这个问题,倒是极为重要的问题。在一般修炼丹道者的立场而言,对于气机通行“任”‘督”二脉,运转“河车”而契合于大小“周天”。向来都视为是无上的秘诀。
但是很多人都忘了“河车”运转,转来转去;又转到几时为止呢?须知运转“河车”,气通“奇经八脉”,并非就是静坐和修道的极果。严格说来“河车”运转和气通“奇经八脉”,那只是静坐和修道的开始巩基。它对于
健康祛病,不无功效,而对于修道与证道,那只算是开步走向轨道而已。“河车”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,到了某一适当阶段,气机就
自然的不再转动。那时由于气机的充盈不动,身体渐感轻灵暧软而达到“忘身无我”的境界。此时才能豁然自省,认得“圆陀陀”“光烁烁”的性命的本元。它确然与后天有形的身体可以分
离与和合。然后再把这一灵明的性命之本,重新浑和这个后天的身(炉)心(鼎),继续锻炼,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,能分能合,而奠定修道与证道的坚固基础,这样才算是有了初步的成果。
关于前者“河车”运转和气通八脉以后的情景,一般丹经道书,只用“璇玑停轮,日月合壁”来作身心空灵浑一的代名词,从来都
被视为神秘而不肯轻易泄漏天机。致使后来的学者,举世滔滔,统统陷于迷阵而乏程序和条理以资遵循。古人们如此作法,与他以“渡人”为出发点的心志,究竟是否相合,实在难以辩说了。
关于后者,一般道书,大多只用“重入炉鼎,再整乾坤”等等的形容词轻轻带过。其中应当如何若何的再进一步来确定修证。尤其不肯明言,“恐遭天谴”。事实上,天心有好生之德,如果真正与人为善而又曲遭天谴,亦应“当仁不让”而乐于为人,何必太过自私。
但是在一般学习静坐和修道者而言,能够达到真正的“河车”旋转而气通八脉的,已经绝无仅有。何况过此以往,真能了解身心性命的可
以分离、可以凝合的境界,实在万难得一。因此纵使要诚心付授,又有谁能一闻而悟地承受得下。并且由此以往,都是超越形而下而进入形而上的境界。即使愿意明明白白的细说端详;又有谁能具备超世的智慧与经验可以领会“通玄
峰顶,不是人间”的旨趣呢!好了,这些话,可以到此煞住,再说下去,真有可能被人认为是“走火入魔”的疯言疯语了。
静坐与锻炼精神
一般学习静坐的人,归纳其动机与心理意识,大约可分为三类:
(一)具有宗教的情感。
(二)爱好神秘的探讨。
(三)企求长寿与健康。
以静坐的立场而言静坐,所有宗教的意识,神奇的观念,长生不老的希望,统统归之而入于静坐的范畴,也不为过。但无论基于哪种动机与心理,开始学习静坐,总会或多或少,受到道家神仙丹法等观念的影响。所谓道家的神仙丹法,主要理论便是“人身原来有药医”等返老还童的思想。但是这所谓的药。
并非专指医药的药。医药的药物在神仙丹法的理论中,叫做“外金丹”。外金丹对某些人,或者修习静坐到达某种情况的时候,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辅助。可是以静坐与神仙丹法综合来讲,特别注重于“内丹”的修炼。讲到内外金丹,便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,许多帝王与名士们,都想“服药求神仙,反被药所误
”等自作愚弄而死亡的后果。至于“丹”的正确内容和定义问题,查遍“丹经”道书,均莫衷一是而茫无所从,徒增迷离扑朔而已。我们把这些近乎原则性的理论,也暂时推开不谈,等到将来有时间再加讨论。现在所要讲的,便是讨论明代以后神仙丹法的“三炼”之说,以及它与静坐和气脉的关系。
三炼精气神之说
明、清以来,修习静坐或修炼丹道的人,普遍流行着一种观念,那便是“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,”以及最后一句的“粉碎虚空”而归到“大罗金仙”的境界。因此大多认为人体内在的“精”便是“金丹
”的“丹母”,凑合“持盈保泰”与“保精养气”等理论。使人重视“炼精”的工夫和方法,便是学仙或“长生不老”的基础。尤其如伍冲虚、柳华阳师弟一派(以后简称伍柳派)的丹诀,完全从这个理论出发,作为丹法的
基本依据。清末民初,佛家某大师,力辟炼丹修道为旁门左道之术。甚至,视为邪魔外道的魔子魔孙,不屑一顾。这种观念,未免有“矫枉过正”,和“孤陋寡闻”之憾,而违反了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的谦冲。老实说,无论学
道学佛能够从保养精气、“清心寡欲”作为入门的起手工夫,因此而不犯男女性行为的“**”,对于以“持戒”为宗的“律宗”来讲,反该是件非常良好的善行。如果也并此而辟为邪魔外道,未免有伤“佛门广大”包罗万象的容德。况且清代以来的出家佛教徒们,叫漏精(遗精)为“漏丹”。对于长坐不卧而精进修行的人
叫“不倒丹”(即是倒褡的变称),岂不是早已承认以不漏精为“持戒”(不犯淫戒)的根基吗?问题只是要了解什么才是“真精”?
乃至人体内在的精虫与卵子,它与“炼精化气”的“精”,究竟有些什么关系?必须要弄清楚这些道理,才好正式从事“修道”或“静坐”。如果对这些原理不明,一味盲修瞎炼,虽然也可说无伤大旨,事实上却有“十人九错路”的弊病。
修炼的时间和程度之说
同时修炼仙道丹法的人,自明、清以后,从伍柳派的重视和提倡以来,对于修造成仙的过程之说,又非常流行。由此而配合“三炼”的理论,凑泊的如合符节。如说“百日筑基”是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。“十月怀
胎”是“炼气化神”的工夫。“三年哺乳”是“炼神还虚”的工夫。“九年面壁”是“粉碎虚空”的最后一着。而且还有人拿它与密宗的修炼方法相比,证之于木讷祖师(密勒日巴)由修持到成就的经过,在时间上恰又非常相似。因此这种炼养的程序之说,便深植人心,牢不可拔。并且又证以实际的经验,
所谓“精满不思淫,气满不思食,神满不思睡”的传述,确定“炼精化气”等对于修养过程上的实际效果。于是明、清以后的学习静坐或修学仙道丹法的人,十之八、九,大都以搬精弄气为学道的入门方法。甚至,还有较伍柳派的丹法更差一筹的道术,专门以“[手力]”“扣”等类似“点穴”“推拿”的
手法,自我玩弄精神,认为便是“斩断淫根”的无上秘诀。千奇百怪,牵强附会而著书立说,却甚为风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