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旧医学养“精”观念的异同
时至现在,医药的发达与医学的昌明,已非过去故步自封的时代可比。对于气血和精神的研究,也已各有专科,不能完全因袭旧说而漠视新知。
同时,也不能一律抹煞旧学而盲目地信任新知。所谓科学,它还在“未定之天”的进境中,而正向前迈进,它不象旧的学识,一味妄自尊大地自诩为定论了。
传统道家医学的观念:过去的中国医学和从事炼养“长生不老术”的人们,认为人体内在的“精”子,便是生命最基本的要素。不但道家修炼神仙的丹法,要以“炼精”为主要的修养,所谓医学宗祖典籍的黄帝《内经》,
也以养精蓄锐为“祛病延年”、“养生长寿”的基本要务,如说:“两神相搏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是谓精。”又云: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瘟。
夏不藏精,秋必病痢。”等等,便是说明“精”与养生的重要。后来演变到道家的丹法,尤其重视“还精补脑”为“长生不老”的要务。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“还精补脑”?真正的“精”又是什么东西?总是含糊不清,众说纷纭不一。
现代医学的见解:现代医学对于****和性行为的理论,恰恰与道家的观念相反。它认为一个正常的成年人,在相当时间和正常状况下排泄**,那是并不妨碍的事。如果勉强压制性行为和忍精,反而别身体有害。而且认为由性腺内分泌的化合而产生精虫和卵子,那是生理上的一种自然现象。如果认为压制精虫可以增加自身
的健康和长寿,等于一种性变态心理的幻想和无知的谎言而已。这些观念和理论,往往牵涉到“生理学”、“性心理学”、“神经学”、“荷尔蒙”等等学识,头绪纷繁,尚未有综合的定论。不过,一言以蔽之,绝对不会有一个纯净的独身主义者,毕生毫无性行为的****(包括遗精、梦遗、**等),而能健康长寿地比一般人活得长久。
相反的,这一类人,往往因有性变态心理的长期忧郁,多半死于脑溢血或癌等一类病症。因此,所谓“还精补脑,长生不老。”以及“炼精化气”等理论,在现代医学的观念中,简直视为一派胡言乱语。
旁门左道的理论:但在中国三千年来的正统道家医学之外,又同时存在有不同于“清修派”的说法。他们也认为“还精补脑”和“炼精化气”是不易的原理。
但是“还精”和“炼精”的方法,却需要有正当而特别方法的性行为,才能真正做到“返还”与“补脑”的利益。他们的理论也根据《易经·系辞传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名言而牵强附会,说得天花乱坠地搞那男女双修的事情。唐、宋以后道教的火居道士(出家而有家室的道士),和唐、宋以后蒙、藏密宗一派的双身法,都有相同类似之处。
至于民间秘密流传有关性行为之医学,和性心理学相近的黄帝《素女经》、《玉房秘诀》等《容成》、《素女》之书,也便成为他们的秘诀之一了。此外,还有专传那些“[手力]”、“扣”****点穴的手法,普遍流行。结果弄得那些学道的人,陷于性无能而称之谓“断欲”。
甚至,因此而得胃病、吐血、鼻衄、脑溢血、神经错乱等症,比比皆是。至于搞得气血混浊,面黄肌瘦而生趣萧索的,还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呢!
但是,这些丹诀道书上所说一个人的年龄和精力生长的周期性,以及在那种年龄而可作适当性行为的理论,和现代医学的研究非常吻合。古人说:“是小道亦有可观也已”,站在博学慎思的立场而言,旁门亦门,左道亦道,倒也有不可一概抹煞之处。
认识真精
那么,“还精补脑”与“炼精化气”等说法,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吗?这又不然!我们必须了解了以上所提这些新旧道家和医学上的观念,再来讨论此事,才能比较踏实。真正道家所说的元精是什么?一言以蔽之,“生命本有的自然功能而已”。老子引用婴儿“不知牝牡之合而朘作,精之至也。”的状态,便是很好的说
明。例如一个在成长中的婴儿,当他在睡眠的时候,绝对还没有男女****的意识,但是他的生殖器却翘起,那便表示生命本有精气(也可称之谓精力)的散布和生长的功能。到了孩童的阶段,一旦有了性的需要和性的知识以后,当**官发动作用时;便会引发心理的****观念;或者因为**的冲动,就促使生殖器翘起,心身
互相影响,互为先后,并不一定。这个时候;性腺内分泌与脑下垂体内分泌等一系列的荷尔蒙,都会受到性心理的刺激而发生变化的作用。由于心理和生理(神经、血液、荷尔蒙等)互相交变,内分泌通过******的刺激反应,便迅速的制成精虫和卵子。再进而有性行为的交合作用,便会产生****的现象。
了解了这个道理以后,所谓“还精补脑”和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,是指在心理上没有丝毫欲念的状态,但**官却本能地发生了作用的时候。那时只要做到绝对地清心绝欲,让它依循生理自然的血液循环而归于平淡,就
可自然而然达到不还之还、不补之补的境界了。如果有了欲念配合**官的作用,已经使性腺荷尔蒙和精虫的活动发生作用以后,再来
有意去采补回来,控制它而[手力]令回转,便会使膀胱和血液里增加一大堆的废物。轻则迫入膀胱、影响摄护腺等机能的严重负担。重则会使心脏、肺、肝、脑神经等,发生最坏的严重后果。道书丹经上要人认识清楚,“水源清浊”之说,便是对这两种现象的差别而言。
但在事实上,一般修学静坐和修道的人,每每到了这个阶段,几乎无人能够做到“朘作”而不引起丝毫的欲念的。即使偶然一次可以,
再接再厉,由于生理的作用压迫心理,就万难清净自守了。因此以“百日筑基”、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来说,的确便有“学道者如牛毛,成道者如麟角”的慨叹。倘使年老精力衰竭,或者因病,或者因作那些旁门左道的工夫而使性
无能,或者性腺根本失去新生的能力,因此而心理毫无欲念的,那是生机已绝,根本谈不上修养锻炼的工夫。但是,以上所说的,也只是从生理的作用而大概一讲有形的精气而已。如果再进一层而追究能生精气的根源,那便要探索佛家所说的“心精”,才是“无上丹法”的‘真精”之至理哩!
静坐与“炼精化气”的剖析
为了要切实认识“炼精化气”的真正意义,首先必须要注意“精神”、“精气”、“精力”、“气力”、“心力”这些名词的连锁关
系。本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,精和神这两个名词也同“精”和“气”这两个名词一样;完全是独立分开的。后来虽然把“精神”两字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专有的名词,究竟“精神”一词的内涵意义是指什么,很难下一确切的定论。
到了汉、魏以后的道家手里,特别提出“精”、“气”、“神”三个名词,作为修成神仙不死之药的主要中心;那是根据黄帝《内经》和道家的《黄庭经》而来的。《黄庭经》所谓的:“上药三品,神与气精”,便开启后世
修道炼丹者更加重视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的先声。经常有人来问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这三个名词的明确定义是什么?实在很难解释。但是为了较易了解,我就引用宇宙物理的“光”“热”“力”来作比方。“精”是生命的“热”,
“气”是“力”,“神”便是“光”。人生的生命,如果失去了“光”“热”“力”的功能,那便是死亡的象征。
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在人体生命的作用上,的确犹如宇宙物理的现象一样,也是逐段分开,而又互相混合。“神”的主要作用,是在头脑部分;‘气”的主要部分,是在胸腔和胃部;“精”的主要作用,是在肾脏小腹以下和****生殖器等部分。其中“精”的作用,和现代医学所谓内分泌(Endocrine)的整个系统有密切的关系。但是如果认为“气”必然从“精”而生,“神”必然从“气”而有,那是不通之论
。如果以“光”‘“热”“力”的道理来讲,“热”和“力”都是由于“光”的功能所产生。以此类推,“精”和“气”的确也是由“神”而有。如果一个神经颠倒的人,他的‘精”“气”也会自然而然的趋于虚弱了。
其次,必须要了解人体生命的快乐感觉--“快感”,是从“精”而有;意志的坚定和毅力的光明,是从“气力”充沛的功能所发生;智慧的敏捷和超颖,是由“神”的定静而来。佛家重视“修心养性”,从思维的方法改变心地,作为入手修行的根本,它的功效和成果,的确是偏向于“神”“气”二种,犹如道家
的上品丹法一样。但自然而然也就融会了“精”的修炼而在其中矣。宋、元以后的道家注重“炼神化气”“炼神还虚”的方法和程序,也等于佛家“持戒、修定、生慧”的三大原则。如果通达了它的内容,实在并无两样。
由此可知专执人体内部性腺内分泌的“精虫”、“卵子”,为修道静坐的基本,那是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。不过,这种观念和方法,对于体力衰弱或已过中年和将近垂暮的人来说,那又须另当别论了。总之,修道和静坐,是一种智慧之学,它并非靠盲目的信仰和固执的偏见,可以贯彻始终的。
人的生命归纳起来,不外是“身”“心”两种的组合。但是生理“身体”的主要功能,归纳起来,又不外是“精”“气”两种作用,它是属于“感觉”的范围。“心”的主要功能,一言以蔽之,都是属于“知觉”的范围。
它是“神”的作用。过去所说的。都是依循一般“静坐”和“修道”的路线来讲,所有在“静坐”中有关生理的反应--即是气脉的动相,也都是“感觉”的部分。“感觉”是后天的,而且也是变化不定的。修道的成果,初步是从“感觉”入手而返还“感觉”与“知觉”,进入于浑然一体的境界。但是离开“感觉”,也就无法从事于修道。
所以必须要了解气通“任”“督”二脉,乃至全盘打通了“奇经八脉”,那也只是“感觉”所成就的效果而已。而且在“练精化气”的过程中,自有一番气脉通畅的反应,跟着工夫的进境而反映不同。在“炼气化神”的过程中,又有一番气脉通畅的反应,自然与“炼气化神”的工夫配合,各有不同的境界。
古来“丹经”上所说的“九转还丹”之妙,后世有人硬加牵强附会,把它配合上气脉的关系,如何若何地转通“任”“督”二脉多少次,才算是合于九九之数。虽然有点过分牵强,但是拿来说明锻炼“精”“气”“神”的三部曲,每一层自然有每一层的内涵变化,倒也不可厚非。
上面讲过。我们要认识“炼精化气”的工夫时,首先须要了解什么才是“真精”,切勿完全否认了后天的“精力”作用,或误认后天的“精虫”“卵子”便是“精”的绝对代表。其实,后天的“精力”,也是真精的变化。换言之
,新生命的来源,与性腺、甲状腺、脑下垂体,是有绝对的关系的。当性腺充分活动,而丝毫没有配合意识观念上的**时,这时的确是接近“真精”的状态。由此保持不变,由于性腺活力的充沛,久而久之,自然而然产生一股力量,走向脊髓神经的尾根,逐步逐步地向上推移;渐渐就由上而下,刺激了脑下垂体新生的活动功能。这个时候所刺激反应出的唾腺,又促使甲状腺的活动,在感觉上,心胸愉快开朗,
莫可言喻。但这种初步现象,应该只能说是“督脉”在“炼精化气”过程中的一种状况,并非说修道的成果,仅止于此而已。功夫踏实的人,一身细胞都会起变化,细嫩透亮,那是不成问题的事。尤其在面部的肌肉和细胞,更加显著
,仔细透视,隐隐约约,自然都会是显出充沛的光彩。但如果红光满面,而肌肉的细胞并未发生显著的变化时,那是一种歧途,要当心可能“血压”过高。这是由于心念的执着过甚,或有“相火”游行,夹带有****的嫌疑。
过此以往,跟着而来的,便是“任”脉--包括自律神经系统的打通。尤其是“中宫”胃气的充盈,渐渐有沉沉下降的感觉。到此之时,如果能心空清净,静待****和“会阴”(又名海底)的自然收缩,(女的便有**收缩,****发生反应的现象。)觉着如有一线力量,自前向上婚耻骨之内而上冲到小腹的“下丹
田”部分,与“中官”下降的气机相接,陡然之间,促使青春腺(腹部)的活力恢复,发生无与伦比的快感,即使男女两性性行为的快感,也难以相比。同时这种快感,循双腿内股而直透到两足心和两足趾。那时其乐融融,如饮醇酿而恬然舒适,这才算是真正“炼精化气”初步的成就。
至于在此过程中,因为男女老幼、体力强弱、秉赋异同等种种关系。各人的变化和过程中难受的刺激,虽然因人而异,但也是必有的现象,一时说之不尽。而且“静坐”工夫到此,还有随时因事而退堕的可能,如不谨慎小心,又缺
智慧的开发和保障,也只等于一番游戏而已。“炼精化气”是打开青春腺之结的一步工夫而已,绝不可得少为足,以此沾沾自喜。而且这种种情况,都是属于“感觉”的状态,只能说是修道的“加行”(加工)的征信,离证道还很遥远。如果真能达到如此境界,那么“返老还童”和“却病延年”,是不成问题的。
炼气和止息
有关“炼精化气”的大概情形,已经略如上说。接着便要讲“炼气化神”的事了。但“炼精”真能化气吗?“炼气”又如何才能化神呢?这些口说,粗听起来,好像都是言之成理,颇足引人入胜。事实上,在在处处都是问题。上文已经讲过“精”非“**”之精,现在更要说明纯粹的“真气”,也非呼吸之气。真
正讲究修炼的人,只须初步借用呼吸的气机,引发人体本自具有的“真气”而已。那么,“真气”究竟是什么东西呢?这真是一个难下定义的问题。尤其对于外国友人来讲(包括西方文化的各个语文系统),更加难以说明。在西方的语文中,提到这个“气”字,便自然要想到瑜伽术(Yoga)和Prana这个字。但这个字
的涵义和道家与真正禅定工夫所谓的“真气”,还是存有小同大异之处,并不完全一样。如果勉强引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来讲,也可以命名它是“人体的生命能”或者比较相近。
一般学习“静坐”或作修道工夫的人,只要在“静坐”的过程中,发生了感觉的反应,大多数便认为是“气机”的发动,已经有了“炼精化气”的作用了。如果因为“静坐”工夫的累积,这种感觉反应蔓延扩张,循着背脊部分延伸,或在胸腹部分也有了感觉,便认为是气循“督脉”上行,已经回转而
打通“任”、“督”二脉了。其实,只要身体健康,或者身体衰弱而稍带病态的人,能够长久保持一个固定的姿态而静坐不动,或者很快或者很慢,多多少少,都会有这种感觉的反应。但这绝不是“炼精化气”的真正功效。
虽然这种过程中的反应,也是静坐的功效,并非坏事,但对于初步的“炼己筑基”而言,还是未曾打好基础。如果对“炼精化气”来说,更有很长的一大段距离。
气息的神奇和奥秘
真正讲到“炼精化气”的境象,只有借用在静坐的过程中,自然地停止呼吸的境界来做说明,较为确实。不过要做这个说明之先,对于停止呼吸的境界,必须要先作两种必要的解释。首先需要知道在静坐的进度中,所谓自然地停止呼吸,用一般修道作工夫的术语来说,便叫做“止息”。在佛家四排八定的进度中,
又叫做“气住”。在瑜伽术的修炼方法中,便是真正“瓶气”的工夫。普通练习瑜伽术的,有意来控制呼吸而使其停止的方法,虽然也叫做“瓶气”的工夫,但并不算是上品的成就。如果静定工夫到达而自然地停止呼吸,那才是真正“瓶气”的境界。所以密宗便另行命名它是“宝瓶气”了。
其次在静坐的进度中。因为心念的太过专一,偶尔也会觉得呼吸近于停止。当这种状态发生时,有时就会感觉全身僵直,稍微带有僵硬的感觉。实际上,这是因为用意太专,渐渐促使全身紧张的关系。这种类似停止呼吸的
作用,并非真的是“止息”和“气住”的境界。严格说来,这是由于神经的过分紧张所致。在培种情况中,执之太过,不能放松返还于自然,往往会弄得心境枯搞,生机木然。甚至,更严重一点,便会使身体和四肢的各个关节,进入僵硬的病态。虽然并非如小说家所谓的走火火魔,但至少已经因此而得病了。如果
因静坐而到达这种境界,自我治疗的唯一方法,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尽量的松弛,甚至,尽量哈出力气,自我放松,任意进入自然呼吸,就如平常人睡眠时的状态。这样只须很短的时间,便可“更上一层楼”而转进新的进度了。
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,虽然努力施用这种方法,僵持的状态还是依然如故,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别教授法了。
再次,倘使真正由于精力充沛,身心寂静的效果而气定神闲,达到“炼精化气”的境界,必有的第一步现象,便是全身柔软而犹如乏力一样,再进一层,自己便会感觉到“柔如无骨”,浑身气机在毫无觉受的状态中普遍地充满。孟子所谓的:“粹面盎背而畅于四肢。”老子所谓的:“专气致柔能婴儿乎!”的情形,便自然地体验到了。这个时候的境界,真可忘去身心的感受,好像天地人我,都入于浑茫一片
的状态。“丹经”道书所谓的“浑炖”,以及庄子所说的:“堕肢体,黜聪明”的实际情况,都可体验得知确为真实,并非假设空洞的理想。如此再静定下去,起初感觉鼻孔的呼吸减弱到了微之又微的程度,而后肺部的呼吸近于停止,小膜内在的“丹田”开始有了翕辟(收缩放松如呼吸)的作用。道家所谓的“胎息”或“内呼吸”,便是这种境象。再次而等到内脏各部分的气机都充实以后,循食道喉管而
上达舌尖的一系自律神经,自然的松畅舒适,“丹田”的内呼吸也随之由微弱而渐至于停止的情形。这时久已沉没在腹部的“青春腺”又恢复了活动的作用,犹如童年时期无欲无情的牵连,便自能发生无比快感的“内触妙乐”。生殖器官随****收缩的气机,上循“任脉”而使舌尖自然上翘,封抵了小舌头部分,自然地停止了呼吸。这才算是“炼精化气”初步的真正境象。
变化气质和气的周期
同时在此也可附带的提到有关儒家学说“变化气质”的观念。在一般只讲读书求学问的人来说,能够真正做到读书明理,从人生日常的言语行为和待人处事之间,确切地体会到学问与知识对于修养的实际应
用,做到心平气和的,便是学问“变化气质”的最明显造诣。这是由心理入手,改变心性修养的路线,确实有理,一点也没有错。但严格的说来,这还只属于“养气”和“养心”的工夫。气变而质仍未变。所谓质变
,必须是连带生理功能的转变。如果只从心性修养,而不配合生理修炼到达上述“气住神闲”的境界,那么,所谓“变化气质”之道,也仅属于一句理念上的名言,而并非实际履践的恺切工夫。
如上所说的种种,我们平常学习佛家天台宗的“随息”“数息”“观息”和道家的“心息相依”,以及一般内家气功的种种修炼方法,对于达成“练精化气”和“炼气化神”的作用,又有什么关系呢?
关于这个问题,说来便会牵连到一般“丹经”造书有关人身呼吸的理论了。许多专为修道、修炼内丹或静坐功夫的书籍上,有关人体气脉的理论,大体都根据原始医学原理的“内经”和“难经”的抽象观念,说明气
机或气脉在人体内部的行度和作用。古往今来,有许多学道或修炼静坐的人,便死守这种传述,信以为真,浪费很多宝贵的精神和时间,从事那些不切实际而太过抽象的工夫。现在在此特作声明,以供参考。
我们过去原始粗浅的自然科学观念,往往把许多事物,都纳入古代天文数字或抽象的《易经》象数的数字里去。所以许多“丹经”道书,也随“内”、“难”二经一样,把人体的气脉作用,区分为五候、六气、和三百六十周天
度数,或八八六十四卦的观念。因此而使后世进入似是而非、迷离惝恍的影响之谈中去讨生活了。例如古代最早的天文学理之说,认为“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。太阳每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,每岁纪三百六十五度零二十五刻
。太阳行一周天即是一年。四岁共积盈百刻而为一纪。”云云。人身是小天地,气脉运行之数也同此规则。如说:“人一呼脉行三寸,一吸脉行三寸,呼吸定息,脉行六寸。人一日一夜;凡一万三千五百息(分开一呼一吸而加一倍数,也只等于二万七千息),脉行五十度而周于身。”这等于说:“呼吸气二百七十息,脉行三十六丈二尺为一周。五十度周身,计一万三千五百息,脉行八百十一丈。每日从寅时起复而至于卯。”于是从事修道、静坐的人,便都根据此说而作调息的工夫。其实,这个数字的根本问题,都误在古代测验时辰刻漏方法的不够标准,这种理论和数字,是大有问题的问题,不足据以为信。根据科学事实和准确医学的经验,人的呼吸,平均每分钟十八次。
一天廿四小时,平均共二万五千九百二十次。脉搏平均每分钟跳动七十二次,等于呼吸的四倍数。太阳系统的运行旋转,也是二万五千九百二十年为一周期。这个总数也就是各大行星回复到相同相对位置所需要的时间,所以叫做太阳的大周期(TheGreatSiderealYear)。
炼气不如平心
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,内无思虑妄想忧悲苦恼的打扰;外无动作劳力勉强的加行,不昏味、不意乱神迷地顺其呼吸的自然,过了一个昼夜的时间,所有体能的精力和气力,便自然而然地恢复到充盈的原来状态,犹如太阳系统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复相同的相对位置。如果能够在这种恢复原来充盈状态的时候,在某一“刹那”之间,呼吸往来的气机,也就自然地“须臾”止息,达到饱和
的程度。此时如能“持盈保泰”,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静清虚,才可真正做到“炼精化气”和“练气化神”的功效了。可惜有许多修道做静坐工夫的人,不明此理,反而执着“丹经”道书上的旧说,加上“师心自用”的谬见,拼
命的在那里一呼一吸地炼气功,一天到晚,哼啊哈啊地“吐故纳新”,认为自己在做“炼化的工夫”,真是其智可及,其愚不可及也。“由来富贵原如梦,未有神仙不读书。”因此奉劝讲究修养之士,炼气不如平心,然后才或许能收到“穷理各性以至于命”的成果,至于各种有关炼气的方法和工夫,对于健康也有帮助的,种类很多,应当另作专论。
三花聚顶和五气朝元
道家所谓“炼精化气”的气是什么东西?中国医学所谓的“气血”的气和“中风”的风,是否都同道家所讲的这个“气”字一样?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。汉代以后的中国医学,大都把气流的风和人体呼吸的气混
讲不完。前文曾经提到,暂且借用现代科学术语的“生命能”,作为解释气的概念。换言之,也就是要学习静坐和修证健康长寿术的人们,不要把人体口鼻呼吸的气,以及大气中的空气,就当作道家或密宗所谓的气。否则,统统落在生理的感受范围,错把神经和肌肉的反应当作是“真气”的流行,那是一个严重的误解。
退而言之,如果只把肺部的呼吸和生理反应的作用,当作炼气的成果,那么综罗道家、密宗、瑜伽术等的各种大同小异的炼气方法,至少有几十种甚至一百种之多。虽然无可否认的,人体生理上的口鼻呼吸,以
及部份其他器官和皮肤呼吸的作用,是修炼的基本动作和工具,但不能误认为这就是静坐养生或道家丹法的真谛。
照道家养生的修炼方法,真正达到“炼精化气”的程度,那是什么景象呢?这便须要留意道家所流行的两句术语,所谓“三花聚顶”“五气朝元”。“三花”与“五气”,都是比喻的代名词。三花即是“精”“气”
“神”。“五气”,便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或另用五行的代号,即是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等;至于印度的瑜伽术中,却以上行气、下行气、中行气、左行气、右行气等叫做五气。名词不同,实际上都是共通的。聚顶的顶,当然是指头顶的“宫会穴”,也就是道家所谓的“泥洹宫”,密宗所谓的“顶轮”和“梵穴轮”的连带关系。不过朝元的“元”,却有不同的说法:有些根据医学经脉穴道的观念,便说这个
“元”是指“关元穴”的部位,也就是一般所谓的“下丹田”,有些人却认为这个“元”是指“会阴穴”,也就是密宗和瑜伽术所谓的“海底”。谁是谁非,从来就无确证,除非真是修炼到家的神仙肯出来当场指证,或许可息此一
争端。不过,从学理和中国文字学的诠解,以及经验的求证。我们认为这个“元”字与本源的源字通用。换言之,所谓“元”,便是指原来的本位现象而已,所谓“五气朝元”,也就是说人体内部的腑脏之气,各归原来的本位,充满、和谐、均衡而没有窒塞。我们简略地从学理上解释过这两句话的意义以后,再从实证的现象来作说明。
“三花聚顶”的景象:静坐到达精化为气的阶段。奇经八脉的通畅情况,犹如以往所说,已一步步获得了实证。从此渐渐到达忘去身体的感觉,周身如婴儿似的柔和轻软,非常安适妥贴,若存若亡。此时,唯一还有感觉
的便是头脑的反应。再渐渐的静定下去,眼前的目光便有返照的现象。到此忽然会进入几同完全忘我的境界,只有头顶“泥洹宫”“百会穴”部分,感觉如天窗的开启,如阳光的透射,豁然开朗而呈现无比的清凉之感。犹如乘虚而下的一股清虚之气,下降而遍洒及于全身。道家丹经所谓的“醍醐灌顶”,便是形容这
种境界。不过,到此程度,最怕的是学理不明,观念不清,内心如果存有丝毫的幻想,或潜意识中存有强烈的宗教意识,可能便会心神出窍;如果再配合其他的幻觉;便有许多类似神秘性的景象出现了。对此种种境象,必须要一一扫除,不落筌蹄才为究竟。
“五气朝元”的景象:由于以上所讲“三花聚顶”景象的呈现,或者在同一时间,或在稍息之后,忽然感觉呼吸之气自然地完全停止,周身绵软,不藉后天的呼吸而温暖怡适,平时所谓的内呼吸(丹田的呼吸这时
也自然的停止了。只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,偶然的需要极其轻微的呼吸一次。此时有如在风和日丽的景象中,微风不动,水波不兴,身心内外,天地人物,无一而非安于“中和”的本位,更不知道有我身的存在或无我身的存在,这些平时的感觉和思想,统统都自然地去得无影无踪了。
静坐或修道的实际工夫,如果真能做到如上所讲“三花聚顶”“五气朝元”的情况。那么,炼精化气的基础工作,可以说是告一
段落。不过,这种基础,可不能偶一而止的,必须要“持盈保泰”,恒常如此,而且可以自由作主的要如此便如此才算数。倘使在静坐的过程中,偶然有过一次类似经验、瞎猫撞到死老鼠、一见永不再见,那就不足为是。但从此要进到“炼气化神”的境界,就必须和“道”的观念结合,并非只属于静坐工夫的范围了。
炼气与化神
静坐与炼神的关系最为重要,但什么叫做神,必须先要有正确的认识。一般提到神秘学,便很容易和宗教神的观念连在一起,或者就走入神秘的领域。宗教上的神和神秘学,在某些方面也很相近,但在作用上却有差别
,尤其对目前的神秘学来讲,它已经进入科学范围,日新月异地正在向前探索。现在纯粹从静坐而接触到修道的境界来讲。必须对中国的医理学和道家、丹道学派的神之观念先有些了解。
《易经·系辞传》上的神之观念:
“神无方,易无体。”“阴阳不测之谓神。”
黄帝内经--太素本神论中的神之观念:
“神乎神,不耳闻,目明,心开,为志先。慧然独悟,口弗能言,俱见遍见,适若昏,照然独明,若风吹云,故曰神。”
司马迁父子所说道家的神之观念:
“凡人所生者神也,所托者形也。”“神者,生之本也,形者,生之具也。”(司马谈)
“神使气,气就从”“非有圣人以乘聪明,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!”
除此之外,在汉魏时代后出的道教《黄庭经》,把人体内部所有的官能,都配合上神的奥秘以外,五脏六腑与每一细胞都有一个神的存在。由此而知丹道学术中的神,它是接近科学性的,并非完全宗教性的。
气化神的境界
在静坐的过程中,如果真正到达了“三花聚顶”“五气朝元”的境界,再进一步,便很自然的要进入炼神的领域了。可是在“炼气化神”的阶段中,其中的岔途,非常的多,比起初学静坐时“炼精化气”的情
形,更为微细难辨。而且它与精神病、神经病、心理变态等相似病症,往往互为伴侣。如非真正智慧的抉择,可能就把神经当作神通而自我陶醉,自取毁灭,可是,也不要因此而过分担心骇怕。照理来讲,到此境界,正知正见的智慧应该自会开发,不易走入邪途才对。不过,真正智慧合道的境界,的的确确是
靠本身积善的修养功行,如果平时只求个人静坐的效果,并无舍己为人积功累德的力行培养,到此,除了比平日更为聪明以外,真正智慧合道的种子,也很难出现的。总之,讲到气化神的境界.不但从事静坐的人能真够正到
达的并不多见,即如道、佛两家的丹经道书上,真正把它明白写出的也不多见,大致描写这种情形的,多半是用隐语或含糊其词的说:过此以往,自有神明来告而已。
现在,我们为了结束静坐与生理反应的变化部分,最后必须对此简要的作一交代,然后才好转入静坐与心理部分的研究,因此,姑且提出炼神过程中一些比较容易体会的现象,贡献给一般修习静坐者的参考。
炼气化神三问
一、怎样才算是已进入炼气化神的阶段?
在静坐的过程中,如果已经经历过如上述连续所讲的种种经过,真正到达了“三花聚顶”、“五气朝元”的阶段。有关生理反应的变化,除了浑身温暖如春,祥和柔软得犹如无身忘我,只有乐感,绝无任何稍微的苦痛反应。而且身
心内外,犹如沐浴在一团光明的景象中,尤其以头部更为强烈。此时,感觉整个的天地宇宙缩小地融于我的范围,我与虚空浑然融成一体而不可或分的时候,便是炼气化神的境界,就要呈现在前了。
二、真有神我出窍的事吗?
所谓神我出窍,一般道家的丹经道书上,都有绘影画形的想象,伊然另有一个自我的婴儿之身,从头顶以上冲天而起。然后又加上
“十月怀胎,三年哺乳,九年面壁。”’等等说法。尤其以明、清以后,伍(冲虚)柳(华阳)派的修炼方法,更加煞有介事地强调其词。因此一般人便认为神我出窍是静坐成功者的必然景象。事实上,这种情形,却正是气化神的歧途差异,自己千万不可冒昧自信而使自己上当。
现在为了述说的方便,按照一般丹道派的观念。先来分析神我的界限:
(一)阳神。
(二)阴神。
依照丹道派的理论和原则,真正的神我出窍,是指的“阳神”。所谓阳神,它是可以脱离这个血肉的躯壳,能够变成有形有相的另一自我生命之存在。换言之,就是除了这个肉体以外,另外已经构成一个身外有身的另
一生命之存在。一切言行举动,都可自由犹如现在。如果只有自己感觉到另一个生命的形体,或有形相,或无形相而可以出入这个肉体躯壳之外,而别人无法看见,并且也不能接触实体的物质境界的,便叫作“阴神”。阴神犹如梦中之身,但软梦中之身更为明晰清楚而已。倘使按照道家修炼之理论和原则,修炼到真正
能出“阳神”,才算是静坐与修道的成果。假使只把出阴神当作究竟,那还是落在普通凡人或鬼神的阴境界之生命中,并不算是究竟。
现在暂不讨论出“阳神”的有无和事实问题,姑且先来讨论一下出“阴神”的情况。这在一般静坐或修道的人来讲。那并不算是什么严重的难题。某些从事静坐的人,很可能在未达到精化气,或气化
神的阶段,便有此种相似的经验。而且不做静坐和修道的平常人来讲,如果身体精神衰弱,或有某种重病将近危亡的时候,甚至,精神病或神经病、梦游症或离魂症的患者,随时也有类似这种现象发生。换言之,所谓出“阴神”的情景,那是和精神分裂互相毗邻的状态,绝对不是好现象。如果属于神经质的人来从事静坐,这种现象很容易发现。事实上,在静坐的过程中,发现这种景象,往往是由
心理上潜意识的作祟,配合生理气机上行脑神经时所引起。只要深于心理的研究,能够自我反省检察下意识的作用,便会不被自己所迷惑了。但是世界上的人是很奇妙的,每个人的一生,很少被别人所骗,几乎大部分的时
间和作为,甚至思想和情感,都是自己被自己所骗,而且自己骗自己,骗得深深的,牢牢的。入世如此,修习出世法的何尝不如此,说来真可一笑。
三、真实炼神的情况确有其事吗?
我只能说:根据学理的研究,应该是确有其事的。但需要百分之百的自由作主才对。换言之,只要把上面所说的:当自我身心与天地宇宙浑然一体,融化在一片光明净境中之时,那便是正好认识自己神我的初步
现象。然后再要进一步凝神聚气,到达有无随心,大小随意,出入自由的程度,才能讲到如何炼神,如何由静坐而进入到修道证道的境界了。过此以往,如非德智两足,福慧圆融的,实在无法再讨论到由形而下,进入形而上的情况。
老生问曰:我家人多,生活空间很小,环境不允许我另辟静室打坐,除了睡觉的那张大床之外,实在找不出更适宜的坐位了,但
是不知道是心理作祟,还是另有什么不妥,我老觉得在床上打坐容易腰酸背疼,再不然就打瞌睡。倒是夏天席地而坐舒泰清爽得多,请问是否不得在床上打坐?
答曰:我想你睡的是弹簧床,再不然,就是厚厚软软的海绵垫,这种软底的坐位不适宜打坐。一坐上去,压力不平均,身体为求平衡,下意识地就在紧张中,时间拖久,当然就腰酸背疼,再长期如此下去,毛病更加严重。打坐
最好在榻榻米或硬木板上面,这样压力平均,坐得四平八稳,全身才得以放松。如果你要在硬板上铺褥子,更保暖、更舒适,当然也可以。夏天贪凉,直接坐在水泥地上极不好,无形中寒气入侵。对身体还是有害。
问曰:我觉得在有靠背的椅子上打坐比较轻松、舒适!
答曰:打坐时最好不要靠背,如果在散坐时,因生理过于劳倦。非要靠背不可,一定要软的,才不会严重影响气机的发动
。你所以觉得背上有依靠比较舒服,可能是你太累了,或者你身体太弱了,再不然就是你太懒了。真正端容正坐的时候,任何靠背都会觉得是累赘的。
再问:打坐时,电话一来怎么办?家里又没有别人代接,不接又担心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事,坐中开口讲话,又怕气脉出了岔子。武侠小说看多了,下意识的受这种观念影响。
答:打坐当然要坐透才好,就如同煮开水,一定要煮开了才能熄火。但是万事难如人愿,中途岔进来的事情,也不能不应付。开口神气散,是道家吝惜肉身长存的小乘语,事实上并不因通电话而坏了你的道行。只是定力不足因此而增加体的散乱心。倒是你那武侠小说的观念更害人,什么怕走岔了气,什么怕走火入魔,越怕越是真的不行了。
附:修定与参禅法要
南怀瑾先生著及门刘豫洪语译(译自禅海蠡测)
佛法中的“戒”、“定”、“慧”是三无漏学,也就是完美无缺的学问。现在只说“定”吧!定”就是“戒”与“慧”的中心,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证实验的基础。换句话说,凡是要修学证明佛法的人,都要先从“定”开始。
有了“定”,才能够真正达到庄严的“戒”体,然后才能启发“慧”而达到通明的境界。佛法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依“定”力为基础,才能够达到菩提果海。任何宗派的修法,都离不开定,由此可见修定是多么的重要。
不过,所谓的定并不是专指跏趺坐(俗称打坐)而言,在佛学中,把入的日常生活,统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,就是行、住、坐、卧,称为四威仪。在四威仪中,“坐”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姿势而已。要修定的话,不但坐时要定,在另外行、住、卧三种姿态,也要能够定才行。不过,在修定开始的阶段,以坐
的姿态入门,是比较容易罢了。
坐的姿势有很多种,只谈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种之多,而依照诸佛所说,在所有的打坐姿势中,以跏趺坐为最好的修定坐姿。
用跏趺坐的姿势修得定力以后,应该注意在另外行、住、卧三威仪中,继续锻炼保持已得的定境,进一步更要达到在处理一切事务及言谈时,都不失掉定的境界,才真正算是定力坚固。
用坚固的定力去证取菩提,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样,相当方便,得心应手;然而,如果见地不正确或不透彻的话,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。
现在将修法的重点和概念,简要叙述于后,如果要探求进一步的奥秘,还需要修习所有经典,尤其是禅观等经典,如天台止观、密宗法要等学,都要详细了解贯通才行,现在先谈坐的方法:
毗卢遮那佛七支坐法
一、双足跏趺(俗称双盘),如果不能跏趺坐,就采用金刚坐(右脚放在左腿上),或者采用如意坐(左脚放在右腿上)。
二、两手结三昧印(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,两个大拇指轻轻相抵住)。
三、背脊自然直立,像一串铜钱(身体不健康的人,最初不能直立,不妨听其自然,练习日久后,就会不知不觉自然地直立了)。
四、两肩保持平稳(不可歪斜,也不要故意用压力)。
五、头正颚收(后脑略向后收,下颚向内收,轻轻靠住颈部左右两大动脉)。
六、舌抵上颚(舌尖轻轻抵住上门牙根唾腺中点)。
七、两眼半敛(即两眼半开半闭,如开眼容易定就开眼,但不可全开,要带收敛的意味,如闭眼容易定的话,可以闭眼,但不可昏睡)。
注意事项
一、打坐时应将裤带、领带等一切束缚身体的物件,一律松开,使身体松弛,完全休息。
二、气候凉冷的时候,要把两膝及后颈包裹暖和,否则,在打坐时风寒侵入身体,没有药物可以医治,这一点须特别小心注意。
三、最初修习打坐的人,应该注意调节空气和光线,光太强容易散乱,光太暗容易昏沉。座前三尺,空气要能对流。
四、初习定的人,吃太饱时不可打坐,如觉得昏昏欲睡,也不可勉强坐,应该睡够了再坐,才容易静定下来。
五、无论初习或久习,坐处必须使臀部垫高二、三寸,初习打坐的人,两腿生硬,可以垫高四、五寸,日久可以渐渐减低(如臀部不垫高,身体重心必定后仰,使气脉阻塞,劳而无功)。
六、下座时,用两手揉搓面部及两脚,使气血活动,然后再离座,并且应当作适度的运动。
七、坐时要面带微笑,使面部的神经松弛,慈容可掬,心情自然也放松了。千万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,变成峻冷,内心就会僵硬紧张起来。
八、最初习坐时,应该采取每次时间少,但次数加多的方式。如果勉强久坐下去,则会心生厌烦,不如每次时间短一日多坐几次才好。
在开始修习禅坐时,应该特别注意姿势,如果姿势不正确,养成习惯,就无法改正了。而且对心理和生理都有影响,并且容易成病。七支坐法的规定,有很深的涵义,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则,应该切实遵守。
人的生命要依赖精神的充沛,所以要培养精神,才能达到健康的生命。培养精神的方法,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没有妄念,身体安宁;心中一空,生理机能才会生生不绝。能够不绝的生,另一方面再减少消耗,自然会达到精神充沛超过平时的状态。
人的精神是随着气血的衰旺,而呈现充沛或亏损的现象。如果思虑过度疲劳,气血就浙呈亏损衰弱的现象。所以安身可以立命,绝虑弃欲可以养神,也就是说,身体保持安定状态,生命就有了根,丢掉了思虑。摒弃了欲望,精神就得到了培养。
古代医学认为人的生机是藉着气化而充实的,气的运行是循着脉的路线,这里所说的脉,并不是血管或神经,而是体内气机运行的一个有规则的线路。这个气脉理论是相当微妙的,一般人不太容易了解。
《黄帝内经》中所说的奇经八脉,是从古代道家的说法脱胎出来的。道家认为:人体中“任”“督”“冲”三脉,对于养生修仙是最重要的。西藏密宗的观念,认为人体中的三脉四轮,也是即身成佛的关键。
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《甚深内义根本颂》,在这本颂中所讨论的气脉学说,比较《内经》及《黄庭经》等书,各有独到的地方。
藏密和道家,虽然都主张修三脉,不过道家是以前后位置的任督二脉为主,藏密则以左右二脉为主。修法虽然不同,但两家都是以中脉(冲脉)为枢纽关键的。
至于禅宗坐禅的姿势,采取毗卢遮那七支坐法,虽然没有明白说出来注重气脉,可是,坐禅的功效,实际上已经包含气脉问题了。
两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气不浮,并且可以使气沉丹田,气息安宁。这样心才能静下来,气也不会乱冲乱跑,而渐渐循着各气脉流动,反归中脉。等到气脉可以回归流于中脉,达到脉解心开时,才可以妄念不生,身心
两忘。这时才能进入大定的境界。如果说一个人的气脉还没有安宁静止下来,而说能够入定,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。
普通人的身体在健康正常时,心中感觉愉快,脑中的思虑也就较少,在生病的时候就刚好相反,又如修定的人,在最初得到定
境,开始见到心空时,一定会感到身体轻松愉快,那种神清气爽的味道,真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。可见心理和生理两种是互相影响的,是一体两面的。
人体中的神经脉络,是由中枢神经向左右两方发展分布,而且是相反交叉的,所以,在打坐时,两手大拇指轻轻抵住,成一圆相,身体内左右两边气血,就有交流的作用了。
人体内的腑脏器官,都是挂附于脊椎的,如果在打坐时,背脊弯曲不正,五脏不能保持自然舒畅,就容易造成病痛,所以一定要竖直脊梁,使腑脏的气脉舒泰。如果肋骨压垂,也会影响肺部收缩.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,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扩张。
我们的后脑是思虑记忆的机枢,颈部两边是动脉的路线,由于动脉的活动,能运输血液到脑部,增加脑神经活动。在打坐时,后脑稍后收,下颚略压两边的动脉,使气血的运行暖和,可以减少思虑,容易定静下来。
两齿根唾腺间,产生津液,可以帮助肠胃的消化,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,以顺其自然。
心和眼是起心动念的关键,一个人看见色就会心动(听到声音也会心思散乱起来),这是先经过眼睛的机能而生的影响。如果心乱的话,眼睛会转动不停,一个人如骄傲而又心思散乱的话,他的两眼常向上视;
一个阴沉多思想的人,两眼常向下看,邪恶阴险的人,则常向左右两侧斜视,在打坐的时候,采取两眼敛视半闭的状态,可以使散乱的心思凝止。
打坐时松解衣物的束缚,可以使身体安适;常常面带笑容,可使精神愉快,这些条件对于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。
所以,禅坐的姿势,对于气脉很有关系,虽然禅坐没有专门讲究调和气脉,但是,这个调和气脉的问题,已经包含在内了。如果专门注意修气脉的话,很容易发生“身见”,更会增强一个人的我执,这个我执和身见,就是证得正觉的大障碍。
静坐的姿势,十分量要,如不把姿势调整好的话,弄得曲背弯腰,常久下去,一定会生病。许多练习静坐的人,有的得了气壅病,有的吐血,使身体害了禅病,说起来都是因为打坐姿势不正确引起的,所以修习静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势才是。
如果依照正确的方法和姿势修习,身体本能活动发生作用,身体内的气机自然流行,机能也自然活泼起来,就会有大乐的感受,这是心身动静交互磨擦激荡而产生的现象。
对于这种现象,一概不可以认真或执著,因为现象就是现象,不久会消失而成为过去,如果对现象执著的话,就进入了魔境,就是向外驰求了。
如果修定方法正确的活,自己的心身必会得到利益。譬如说头脑清醒、耳聪目明、呼吸深沉可入丹田、四肢柔畅,连粗茶淡饭也会
和山珍海味一样的好吃;如果原来有病的人,也会不药而愈,精力也觉充沛。修定到了这一步,应该注意减少消耗,如果犯行浮欲,就会造成气脉闭塞,心身都会得病了。
初修禅定入门方法
开始修习定慧之学,最重要的是决心和愿力。在佛学上称为发心。其次重要的就是修所有的福德资粮,大意就是随时随地的行
善,以善行的善报,才能做为修行的资本条件。有了愿力和决心,再有了修行所需的条件和环境,才能够入道,才能谈成功。
显教和密宗的修法,都是以四无量心为重,如果一个修学的人没有具备大愿力和大善行,结果一定会误入歧途的,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功是以愿力和资粮为基础的。
俗话说,工欲善其事,必失利其器,如果要成功,必须藉有用的工具。修定学禅也是一样需要工具,而修定的工具不必向外找,我们的六根,正是很好的入门工具。
我们的六根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)外对六尘(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,随时都在虚妄中随波逐流,迷失真性。《
得严经》中,称六根为六贼,“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,六为贼媒,自劫家宝;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,于器世间不能超越。”现在修行人要依禅定的力量,而返还性真,正好藉用六根作为工具。
如何籍用六根作为工具呢?就是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之中,任意选取一种,把心缘系于选定的这一根,渐渐练习纯熟,就可以达到“初止境”。
但是,每一根尘都可以产生许多不同的差别法门,分析起来是很复杂的。佛说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烦恼。“佛说一切法,为度一切心,吾无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?”每人的性格、习惯和喜爱都不相同,就是说根器各不相同,所以一定要选择能适合自己的法门,才能籍依这个法门去修习。下面列举通常习知
的几种方法,作为修定入门的参考。如要深入了解,应该研习那些显密经论才对(在《楞严经》中有二十五位菩萨圆通法门,已包括了大多数的方法)。
眼色法门可分为下列二类:
一、系缘于物--就是眼睛对着一个物体来修定。这个方法是在眼睛视线范围内,平放一物,或是佛像或其他物件,以能稍发一点亮光者为佳,在练习静坐时,视力轻松地似乎在注视着这件物体。
至于光色的选择,也要配合适合个人的心理和生理,例如神经过敏或脑充血的人,应该用绿色的光,神经衰弱的人,应该用红色的光,个性急燥的人,应该用青色柔和的光体,这些都要看实际和情况来决定,不是死板固定的,不过,当选择好一种以后,最好不要再变更,常常变更反而变成一件累赘的事了。
二、系缘于光明--这个方法是眼睛对着光明,开始练习打坐时,视线之内放置一个小灯光(限用青油灯)或者香烛的光,或者日月星辰的光等(催眠术家用水晶球光),把光对着视线,但稍微偏一点较好,另外也可以
观虚空;观空中自然的光色,或观镜子,或观水火等物的光色等,统统都是属于这个方法的范围。不过,有一点要特别注意,就是对着镜子看自己的方法,容易造成神经分裂的离魂症,不可轻易尝试。
像这些方法,佛道及外道都同样的采用。在佛法的立场上来说,修学的人首先要了解一点,就是说这些方法只是方法种种,都只是为了使初学的人容易入门而已,如果执着方法,把方法当作真实,就落入魔境外道了。因为自己的心如果不能定止于一缘,反而去忙于方法,就会变成混乱,心念混乱自然就不能达到“止”的境界。
在修定的过程中,常常会产生种种不同的境象,譬如在光色的境界中,最容易生起幻象,或发生“眼神通”现象。如果没有明师指导,非常危险,马上会误入魔道。
上根利器的人,若有若无,不即不离地在色尘境中,也有豁然开悟的,这并不是一般常情所能推测的,如释迦看见天上明星而悟道。此外,也有忽的看见一物,就洞见本性的例子。
身触法门--这个法门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,广义的身触法门,包括了所有的六根法门,因为这些方法,都是依身根而修的。再说,如果没有我们这个身体,六根又依附什么呢?所以,诸法都是依身根而修的。
狭义的身触法门,就是注意力专门集中身体上的一点,如两眉中间、头顶上、脐下、足心、尾问、会阴等处。在打坐修习时,或用观想的方法,或用守气息的方法,或者修气脉等,专注于一点,都是属于这个法门。
身触法门的修法,使修习人容易得到身体上的反应,如某种感受、触觉、凉暖、和软、光滑、细涩等等,有时更会有多种的反应和感受。
所以这个法门使人常常会执着于现象,而以气脉的现象,来决定道力的深浅,最后反而陷入了着相的境界。这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说的“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”。密宗和道家的修法,最容易使人陷入着相的毛病,这也就是法执是最难甩脱掉的。
修行人最难的就是从身见中解脱出来。黄檗禅师时常叹息这件事:“身见最难忘”。在《圆觉经》中也有:“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。”古今的愚昧人众,都犯这一个毛病,所以永嘉禅师说:“放四大,莫把捉,寂灭性中随饮啄。”
有人也许会说,在工夫没有达到圣人的标准时,怎么能办得到没有自己呢?还是要借假修真,借这个四大假合的身体,去修我们的真如体性,以身为一个方便法门,不也是修行入道一个途径吗?
这个说法也对,只要了解这是个法门,不要迷头认影;把影子当真才是,如果迷头认影那就沉沦难以自拔了。
老子说:“我所以有大患者,为我有身。”这句话真不愧是至理名言。所以禅宗的古德们,绝对不谈气脉的问题,以免学人着相,这种作风实在很高明。
意识法门--这个法门.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门,扩大的说.就是八万四千法门,大体上,也就是百法明门论中所列具的。前面所说的那些法门,虽然都是与五根尘境和五识的关联,但五识是由意识为主的,五识不过像是五个傀儡上场,后面有牵线的人,这些线的主力,就是意识,而牵线的人,就是心王。
凡所有的法相,都是由心所生的,所以,一切的法门,都是意识所造作出来的,现在又单独提出意识自性,勉强再当一个法门来讨论,举凡观心、止观、参禅等方法,都应该属于意识法门。
观心法门在开始的时候,所观的心并不是自性真心,而是有生灭的念头,也就是意识的妄心,在静坐观心的时候,只要内观这点,向自己的意识内,寻找生灭的妄心,去注意这个念头妄心的开始和消灭,以及来踪去迹。
像这样的内观接续不断生灭的念头,直到有一天,念头生灭之流忽然断了。这时前念已灭,灭了就不去理它,后念还没有生,没有生也不去引发它,前念已空,后念未起,当体空寂。这个情景就象香象渡河一样,巨大的香象有巨大的
魄力,不论多急的河流,它却不顾一切地横渡而过,身体截断了水流,到了这个境界就是到达了止的境界,佛学上称为“奢摩他”。
可是这个止的境界,并不是彻底究竟的根本,这只是一个相似空的静止境界,要在当体时去观,观到“有”是“空”而起的,“空”是从“有”而立的,“生”“灭”是“真如”所表现的作用,“真如”也就是“生灭’的本体。
能够观到了这个境界,不论任何一边而见中道,最后,边见舍除.连中也丢掉,就是到了观慧的程度,佛学上称为“毗钵舍那”。
止观修成之后,以止观双运为因,修持下去,自然得到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实。再一步一步继续修下去,就是十地菩萨一地一地的上进,最后证得圆满菩提。
天台之学、藏密黄教菩提道炬论、中观正见等学,都是属于这个修习的范围。
至于参禅的法门,在初期的禅宗,没有任何的法门教给学人,所谓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”哪里还有一个法门给人呢?后代参禅的人,他们的方法却是参话头、起疑情、做工夫,这些不是都属于用意识的法门吗?
不过,禅宗的用意识入门,与其他法门不同,就是把疑情作为“用”。
疑情是什么?疑情并不是观心的慧学,像止观法门一样,也不是百法明门论所列举的疑。疑和情连系起来,就深入了第八阿赖耶本识
,带质而生,此心此身,本来是相互凝合为一的。不过,在没有开悟以前的人,像是胸中横着一个东西,拔也拔不掉,一定要在适当的机会、环境和接引下,才会豁然顿破,所以说:“灵光独耀,通脱根尘。”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”
如果要达到“末后一句,始到车关,把断要津,不通凡圣”的境界,却不是言语文字可以形容描写的,这是踏破“毗卢”顶上,
抛向“威音”那边,也就是说涉及了无始以前,就是与千圣一起商量讨论,都难解释的事情,哪里会是我们用思虑讨论所能了解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