梁松是早就被选定好了的中心第三把剑,之所以2017年10月才来,是因为和前东家三星的合同那个时候到期。
梁松在三星的表现,太突出了,在整个半导体领域都很少有这样的“奇才”。
梁松师从漂亮国柏克莱大学教授胡正明(胡正明后来也在湾积电当“技术执行长”)。
梁松是个技术奇才,在漂亮国参与发明的半导体专利技术就多达181件,而且全都是最先进和最重要的关键技术,此外在湾美两地发表的技术论文也多达350篇。
另外梁松还有一个很漂亮的老婆,这老婆大学时候为了赚学费去当过空姐,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半导体工程师。
更重要的是,这个老婆是韩裔,后来梁松背叛湾积电加盟三星,背后这个韩国老婆发挥了很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。
1992年,梁松从漂亮过回来,入职湾积电担任资深研发处长,他的技术专长在湾积电发挥的淋漓尽致,他一个人就是湾积电500个专利的发明人,远远超过其他技术主管。
他也从头至尾的参与了湾积电每一个时代的芯片制程。
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湾积电与当时的漂亮国半导体大佬IBM的那一仗。
2000年,世界半导体制程技术来到130纳米,130纳米可谓是一个严峻的技术分水岭,因为过去所用的都是铝制程,但是铝制程工艺继续用在130纳米以上时就会出现各种问题。
全世界都都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,但只有梁松所领导的团队,最先寻找到了突破口,将“铝制程”改成“铜制程”。
经过长达3年的艰苦研发,最后只有梁松成功攻破130纳米铜制程专利,让湾积电击败漂亮国巨头IBM,梁松一战成名。
梁松也成为了湾积电最重要的技术人才。
按理说梁松如此奇才,为何要出走三星,不为湾积电华人效力,而要去帮韩国人?
这就要提到湾积电的那场内部矛盾。
是的,又是内部矛盾,中心自张京辞职后的2009年开始内斗。
而湾积电比中心斗的更早,湾积电2006年就开始内斗。
梁松在湾积电有个死敌,就是与他多年激烈竞争的孙成。
孙成也是高级技术人才,和梁松年龄相仿,2006年湾积电研发部老大“蒋义”要张谋说,这叫“TwoinaBox”,中文叫“一个盒子里两个”,业内叫“双首长制”。
就是研发部拆分,搞出两个领导,两位“研发副总”。
当时其中一个研发副总已经“内定”了,是从英特尔挖来的,在研发部辈分最高的前辈“罗唯仁”。
而另一个副总,到底是梁松,还是孙成,就不知道了。
蒋义曾接受采访说:“梁松对这事期望很大,我退休的时候也相信他会是其中一个(领导)”。
但最后湾积电决定由孙成担任研发部的“另一个副总”。
高层的决定出来后,梁松的不满溢于言表,毫不掩饰他的情绪。
当时湾积电内部都知道,梁松有着“既生瑜何生亮”的痛苦。
为什么湾积电选择“孙成”而不选“梁松”呢?后来湾积电曾在一次采访里给出解释,但也是唯一一次解释。
湾积电高层认为,梁松是个奇才,但他的能力又深又窄,孙成负责的是整个制程整合,能力虽然没梁松深,但是有更好的全局观。
采访最后,湾积电高层别有意味的补充了一句:
“梁松很能干,但是个性上有时候……”
湾积电高层话止于此,不过半导体领域一向知道,梁松技术奇才,但个性自负,不擅合作与制程整合。
这样的梁松,你觉得他未来可能在老对手孙成手下干活吗?
原本是竞争多年的对手,现在成了你的上司,你心里这口气,怎么咽得下去。
如果你真能咽下去了,那你还真是个成大事的人。
但很多人都咽不下去,梁松也是如此。
他心生退意,加上那个韩国老婆在家里吹的枕边风,三星正在追赶湾积电的路上,梁松这样的人才不去三星可惜了。
所谓,良禽择木而栖,湾积电不识人,三星可不一样。
如此奇才,三星不惜以最高礼遇对待梁松,因为老婆是韩国人,三星就专门派私人飞机去湾湾接梁松一家。
三星将梁松一家接去韩国探亲,度假,游玩,整整4个月的长休假,三星全程包办,私人飞机,高级轿车,顶级酒店,你能想到的最好的礼遇都给梁松用上了。
四个月后,梁松回到湾湾,正式向张谋递交辞呈,后来媒体透露,张谋收到梁松的辞职信后非常不舍,找他到办公室谈话,两人用闽南语交流:
张谋问梁松:“辞职了你要去哪里?”
梁松半开玩笑的回答:“躬耕于南阳。”
张谋重复了一遍,“躬耕于南阳。”
这句“躬耕于南阳”,一语双关,诸葛亮当年“躬耕于南阳”,等待一个识人的明主,刘备三顾茅庐,请出诸葛亮。
梁松这里暗指张谋不是“明主”,不识“人才”,所以他才要“躬耕于南阳”,继续去等待明主。
而这话的另一层意思是,梁松要去教书了,要去当一个潜心教书育人的教授了。
梁松告诉张忠谋,“我准备去韩国教书,在韩国的成均馆大学访问学者。”
(成均馆大学是韩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,据说历史可以追溯到1398年)
张谋极力挽留梁松,希望他能留在湾积电,未来还有重用。
梁松问,“什么重用?”
于是张谋告诉了梁松,一个重要的内部机密。
湾积电当时,就已经在制定一项“超越摩尔定律计划”,英文为“morethanMoore”。
虽然摩尔定律成功证明了五十年,但谁都知道摩尔定律终将终结,这时候只有能“超越摩尔定律”的公司,才是一个能真正看到未来,掌控未来的公司。
张谋心里的盘算是这个,他本是打算让梁松这个奇才,去负责“超越摩尔定律”的未来大计的。
但在梁松看来,湾积电的“超越摩尔定律”计划,不过是将成熟制程用在更多产品上,例如微机电系统,车载芯片,感测器芯片等。
这是要将他从最先进的芯片制程研究,调去多样性芯片研究,根本不是“委以重任”,而是大材小用,是一种明升暗降。
梁松心里很不服张谋让他去搞“超越摩尔定律计划”,但他也给了张谋面子,在湾积电这个叫做“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”做了几个月。
但这几个月对梁松来说,堪称煎熬。
多年以后,梁松曾在法庭上哭诉过这段经历,他说“我在超越办公室几个月,完全不受重视,也无事可干,大家都知道我被下放了,被冷落了,我也不敢再去员工餐厅,我怕见到以前的同事,以前的同事也怕见到我,我觉得非常丢人,没脸见人,我对湾积电付出了那么多,他们最后就这么对我,把我安排去一个像冷宫一样的办公室。”
梁松极为痛恨张谋后来给他安排的那个“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”。
然而如果我们来开一个“上帝视角”的话,就可以发现,当年张谋是真的看重梁松才让他去搞“超越摩尔定律计划的”。
到了今天,这个物联网时代,成熟制程工艺已经成为湾积电最重要的获利来源,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也成为湾积电最炙手可热的部门。
但当年梁松不愿搞“超越摩尔计划”认为是大材小用,认为是公司在故意排挤他,于是梁松走后,张谋就找了“魏家”去搞。
多年后的今天,魏家就因为“超越摩尔计划”的出色表现,成为了张谋的接班人。
试想当年,如果梁松在“超越摩尔定律办公室”坚持下去,那么今天,接班张谋执掌湾积电的,可能就是梁松了。
张谋绝非大材小用,或者像外界说的要冷冻他。
恰恰相反,张谋是想把湾积电的未来交给梁松。
梁松是个技术奇才,但性格上的缺陷,让他错过了一个接班张谋的时代机会。
可见,性格决定命运,是多重要。
而且更为圈内人士诟病的是,梁松是个说谎的叛徒。
这也是后来梁松被称为“半导体吕布”,“三姓家奴”的重要原因(先后任职湾积电,三星,中心)。
当年梁松对张谋说,要“躬耕于南阳”,要去韩国大学教书。
张谋觉得你要教书就去教吧,只要别去“敌对厂”把我们湾积电的机密技术交给敌人就行了。
但是梁松和他的韩国老婆早就私下与三星订立“密约”,去韩国大学教书,是假,帮助三星追赶湾积电是真。
在韩国成均馆大学,梁松担任访问教授,他手下有十个学生,无一例外的全是三星的高级技术骨干。
后来当湾积电状告梁松时,在法庭上湾积电拿出了更多证据,证明梁松在成均馆大学当教授就是个幌子,三星和大学,乃至韩国政府都知道,但全都在故意隐瞒。
梁松真正任教的是三星内部的企业培训大学,也就是三星半导体理工学院(SSIT),这个学院的校址就在三星厂区里。
更直接的证据是,当时梁松的恩师胡正明正要过生日,他就发邮件给自己的学生们,让大家都回来聚一聚。
很快就有眼尖的同学发现,群组里梁松的邮箱地址居然是“msliang@samsung.com”。
邮箱后缀samsung,证明梁松已在三星就职,根本不是什么躬耕于南阳,不是什么在大学教书。
梁松虽然背叛了湾积电,但也确实是个奇才,在他的帮助下三星技术突飞猛进。
当年三星卡在45纳米的技术上,而且三星的整个技术体系不是三星自己的,而是来自于IBM。
而梁松的技术体系是湾积电的,梁松将湾积电的技术体系带去三星后,三星在2011,2012,2013,短短三年时间内,制程就突破45纳米,突破40纳米,突破35纳米……一直到16纳米。
三星技术在短时间内的突飞猛进,完全源自于梁松所带去的技术。
在梁松的帮助下,三星不光完成了追赶湾积电的任务,更做到了超越湾积电。
2015年,张谋在一场大会上承认,16纳米技术被三星超越。
张谋的话让大量看好湾积电的人十分吃惊,湾积电股票应声大跌,评等降级。
大家要知道在同一个会场,5年前2010年的时候,张谋还说三星“不过是雷达荧幕上的一个小黑点”,言下之意不足为惧。
然而五年后,张谋发现自己筹备十年的FinFET技术(鳍式场效应晶体管)这个可以大幅省电的革命性技术,居然用在了三星的16纳米芯片上。
随后三星又先于湾积电,完成了14纳米工艺的芯片制程。
这已经证明了,三星领先湾积电,至少半年到一年。
三星从荧幕上的一个小黑点,到完成超越湾积电,只用了五年,而这背后的功臣,正是梁松。
资本是非常现实的,当三星比湾积电更先进入14纳米后,苹果的A9芯片就立刻将大笔订单委托给了三星,这让台积电真正感觉到了生死存亡的威胁。
(虽然苹果6S的A9芯片后来被大家拿出来对比,发现三星代工的A9芯片,在多项性能上,都不如湾积电代工的A9芯片)
但这也无碍于梁松带领三星超越湾积电的“壮举”。
梁松对湾积电造成巨大威胁,光苹果A9这一家的芯片订单,就让湾积电至少损失10亿美元,这还不算高通等其他被三星抢走的订单。
很快愤怒的湾积电一纸诉状,将梁松告上法庭。
梁松出庭,让所有人意外的是一个中年大男人,居然在法庭上声泪俱下:
“他即伤心又愤怒的控诉湾积电对他的不公不义,他说我感到被欺骗,被侮辱,湾积电高层完全不重视我。”
“我有整整5个月不敢去员工餐厅,因为我怕见到同事,同事也怕见到我,我觉得非常丢人,没有脸见人。”
“湾积电怎么会如此无情无义,对待我这个对湾积电奉献的人。”
湾积电的法务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:
“梁松对于湾积电先进制程掌握的广度与深度,在公司无人能及,他去了三星,就算不主动泄露湾积电机密,但只要三星在选择技术方向时,梁松提醒一句,这个方向你们不用走了,三星就能少走很多冤枉路,少花很多精力和经费。”
梁松这人有多重要,三星能看到,中心更能看到。
外界可能不知道,半导体这种高技术行业,“学习曲线”非常重要,因为它每向前跨一步都必须投入大量资金,常常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,失败了,钱都打了水漂。
但如果在研发路上有“高人指点”,告诉你这条路湾积电走过了,是死路,那你就根本不需要将钱投入在错误的路上,这会大大降低你的“学习曲线”。
在上面我提到了2015年湾积电因岛内“用爱发电大队”而担忧电力稳定供应,从而在南jing投资建厂后,中心就感受到了巨大威胁。
那一年一个重要的人物接手了中心董事长的位置,这人叫周学。
周学,前电子工业部副司长,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。
2015年担任中心国际董事长。
中心国际的董事长从江舟,到张义,再到2015年的周学,掌控着中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战略。
周学要让“守城”的中芯,由守转攻,从技术上去挑战湾积电。
他看到了三星的例子,领先者并非战无不胜,但中心必须改变管理层,从守城大将,转变为攻城大将。
于是自周学担任董事长起,他就开始有了拉梁松来中心的念头,他找人私下联系梁松,希望梁在与三星的合同到期后,来中心。
中心对于梁松可谓是诚意满满,外界都知道的是,中心高层“三顾茅庐”请梁松来中心,当年梁松对张谋说,要去“躬耕于南阳”,言下之意就是等一个刘备三顾茅庐。
中心应该是知道了这个“故事”,还真来了个三顾茅庐,去请梁松。
中心多次与梁松接触,高层甚至亲赴梁松家里做客,表现得求贤若渴,任何条件任凭梁松来开,只要梁松肯来。
在长达一年的接触中,梁松逐渐被中心的诚意打动,但他向中心提出了一个关键要求,就是团队人员完全由他自己挑选。
梁松在湾积电曾担任过一个很重要的职位,叫做“先进制程考核官”。
这个职位主要是评估工程师的潜力有多大,工作能力有多强,你能不能承担更先进制程的研发任务。
讲白了就是一个主帅挑选良将的工作。
所以梁松很清楚在半导体圈子里,谁谁谁更厉害,谁谁谁更有潜力,谁谁谁能一起过来组成一个工程师团队,攻克世界上最先进的制程技术。
所以梁松就在中心三顾茅庐后,给了中心一份名单,名单上都是他想要的团队人选,包括曾和他合作过得,也包括他得学长学弟,总共200多人。
但问题是,这200人除了长期跟随梁松的外,还有不少现在在其他公司工作,那这就需要中心把这些人从其他公司给挖过来。
陆企人事负责人长期住在新竹科技园区的酒店,一住就是半年甚至一年,湾湾本地的猎头公司频繁与这些负责人碰面,挖到一个有潜力的工程师,湾湾猎头就能拿到这名工程师年薪的40%作为报酬。
要是挖到的是重量级人物,那一名猎头拿到百万湾币酬金,也是常有之事。
湾湾猎头们最常对科技园工程师说的三句话是:
1,去大陆吧,三年赚够十年的钱。
2,不放心家人小孩?给你每年6万人民币的教育补助,你有一个小孩给6万,三个小孩给18万。
3,不想走是因为不想离开现在的团队?那别担心,我们可以把你们团队整个挖去大陆,你和现在的同事还是在一起工作,只不过换个公司而已。
靠着强大的“钞能力”和更广阔的前景,越来越多湾湾人才选择大陆,那些不选择的人看着老同事年薪是自己的三倍,职位也比在湾湾高三级,你说会不会眼红?
2017年,梁松召集齐了他的团队,在和三星合同到期之后,投身大陆,加盟中心。
外界形容梁松加入中心是一场“降维打击”。
当年中心采取“守城战略”后技术进步缓慢,2017年梁松来到中心时中心的技术还停留在28纳米,这是人家几年前玩剩下的东西,对梁松来说当然更不在话下。
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,张京离开湾积电创立中心时,带来的团队就是一批湾积电工程师,所以中心一直用的都是湾积电模式。
这和三星很不同,三星过去用的是美国IBM模式,梁松去了三星后,才让三星从IBM模式,换到了湾积电模式。
所以梁松到中心,熟悉起来比三星要快得多,连模式都不用转,直接可以上手开展技术追赶。
中心本来的计划是从28纳米向20纳米进军,但梁松和他的团队到中心后,决定放弃20纳米,直接进入更先进的14纳米。
从28纳米直接跳到14纳米,看起来这是个非常大的挑战。
20纳米是个坎,当制程技术要达到20纳米以下时,就必须采用FinFET技术(鳍式场效电晶体),如果没有这个技术,是不可能将制程打入20纳米以下的。
当年在三星,梁松也是靠着这项技术,帮助三星跨代研究,最终超越湾积电半年到一年,让湾积电损失了10亿美元A9订单。
如今他将这项技术带到了中心,并且力主中心跳过20纳米,直接进军14纳米。
梁松接手中心初期,中心的14纳米试产良率,只有3%。
3%的良率意味着生产100个,97个坏掉,远远达不到量产标准。
但是在梁松接手中心的298天之后,中心14纳米的试产良率从3%迅速提高到95%。
2018年8月9日,中心发布新闻稿:
“我们欣喜的告诉大家,中心在14纳米关键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,第一代FinFET技术已进入客户导入阶段……”
所谓“客户导入阶段”,就是准备进入量产了。
2019年9月,中心在上沪浦东的生产线上,我国的第一代14纳米FinFET工艺芯片,成功实现量产。
这比原先预定的计划,要提早一年。
同时中心12纳米技术,也已开始进入客户导入阶段,下一代技术的研发也已展开……
2018年一季度,中心28纳米的营收只占其总营收的3.2%,相较于联电,英特尔这些第二梯队厂商来说,中心落后他们一个世代。
而相较于湾积电,三星等第一梯队厂商来说,中心落后他们三个世代。
但在梁松这第三把宝剑的帮助下,“中国芯”的制程脚步进入第二梯队,并逐渐拉近与湾积电等第一梯队的距离。
但正如上面说的,芯片代工是一个高技术的产业,更是一个赢者通吃的行业,从全球十大晶圆代工厂排名看,湾积电第一,2020第一季度营收102亿美元。
相比之下三星代工第一季度营收,只有29亿美元,不足湾积电的三分之一。
而第五名的中心,2020第一季度营收8.4亿美元,又不足三星的三分之一。
可见中心在请来梁松后虽然技术突飞猛进,甚至隔代追赶,但要说真正能挑战到湾积电,那还是道阻且长,任重而道远。